这样画面不正好是她内心写照吗?言语不通,经济拮据,丈夫看不起她,而她早在伦敦就猜到丈夫有婚外恋,但此时她还不解新文化运动所谓婚姻自由观念,因此以为丈夫是要纳妾。
难道她就不想受新教育吗?她本以为到英国会有读书求学机会,但请来教
姐答应同行),充分展现她天生能干。
即使如此,她终于还是被逼停学,十五岁嫁入徐家。丈夫是她哥哥相中。和她相反,徐志摩结婚后入读北京大学——结婚对年轻男性不是求学障碍。
徐志摩开始就把她视作“土包子”,对她不理不睬,视妻子为满足父母抱孙心切工具。张幼仪十八岁生子,徐家有第三代,徐志摩父母才安心放他留学美国。徐家是富户,绝对有能力把儿、媳两人同时送出国,但他们守是旧规矩,媳妇留在老家侍候公婆是常理。
1920年底,徐志摩放弃在美国经济学课程,转到英国,徐家父母感到儿子行为有点不对头,又经过张幼仪哥哥提醒,才决定把她送到英国与丈夫团聚。张幼仪在徐家几年表现,显然让二老很放心,把媳妇送到英国,是希望可以管住儿子。
徐志摩厌恶妻子,却还不敢让父母知道。张幼仪到达欧洲后,他头件事就是让她换上洋装,到影楼拍合照寄回中国,安抚父母心。同时,他也没有因为心中另有所属而停止与妻子性关系。
沙士顿日子
1921年初,张幼仪跟随丈夫从伦敦迁居沙士顿,为是他在剑桥做旁听生,在这个小村子找到家租金便宜小房子,后来还把间卧房分租给郭虞裳。
剑桥冬天吹着从北海过来风,冷得刺骨,英国乡居最吸引人园艺和绿意,在冬日丝毫看不出来。沙士顿是平凡小村子,四面农田围绕,房舍不多,村路是压平泥路,他们租来房子并不宽大,格局是英国这类老房子常见“上二下二”(two-up-two-down)——楼下是起居室和厨房,楼上是两间卧房,楼梯很窄,天花板低矮,后院片荒凉。张幼仪对这个地方第印象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今日英国,这样小农舍是优皮[3]代宠儿,以巨款购来,花大钱内内外外重新修葺,小花园草木布置精益求精,打扮成明信片上童话屋,这种20世纪末景象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当年张幼仪在沙士顿过,正是这种绿草如茵、玫瑰攀在窗缘日子。这和事实相差太远。
冬天沙士顿,放眼四望是片平坦灰黑色,下午三点半太阳下山,灰暗房子伴着花园里秃枝残叶。是这样幅画面,在个世纪前迎接只有二十岁张幼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