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继续在任又有什意义呢?身体稍好点之后,曾国藩毅然决定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连续向朝廷发四封奏折,上疏太后、皇上,请开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缺,全力推荐李鸿章,说李鸿章可以担当大任,请求朝廷安排李鸿章来接替他;自己以散员留营效力,不主调度,实际上就是退居二线,充当李鸿章顾问。曾国藩又向朝廷请求,自己河防失败,剿捻无效,请将等毅勇侯封爵注销,以明自贬。曾国藩提议李鸿章来接替自己,无疑是最佳选择,剿捻主力部队淮军本来就是李鸿章所统领,如果让他来指挥,可能比自己还熟稔点。当然,还有个潜在意思就是:曾国藩想把剿灭捻军功劳让给李鸿章,以目前情况看,只要坚持河防战略,剿捻胜利,肯定是迟早事。自己前程,已经算是登峰造极,能超过自己,只能是处事更为练达李鸿章。如果情形真是这样,自己为什不借花献佛,把李鸿章扶上马,再送上程呢?
那段时间,曾国藩在大帐中无事时就翻阅《易》,以排遣郁闷,缓解情绪。每当曾国藩心情不好时候,曾国藩总习惯性地翻读《易》来调整自己心绪。《易》会让曾国藩想起还有个未知世界,生命不仅仅只是这个实在世界,还有更广大世界让人无法涉及。有更广大未知世界作参照,对于这个世界,往往就会看得更清晰,也会变得更为冷静客观。曾国藩直不算是个战争狂人,虽说曾国藩借助战争青云直上功成名就,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战争,曾国藩直是排斥。那天晚上,在灯下读《易》,曾国藩想得很多,他在想:就个人人生而言,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等,可以称为“阳”话;坎坷、不利、退让、宽容、压抑等,可以归结为“阴”。阴与阳,定要互补、要调和。就“阳”而言,自己得到已够多。不说少年时帆风顺,就说自己做朝廷大员之后,自己上辈健在,儿女双全,这就已经是接近完美。有这样福分,还有什不满足呢?从阴阳平衡角度,每得到项福分,曾国藩就害怕自己会损失什……对于人生,曾国藩感觉就像坠入个巨大迷宫之中,胆战心惊,诚惶诚恐。他时常陷入莫名恐慌之中,这个世界,所有因与果那样复杂,乍明乍暗,人生世,定得谦逊小心才行。这样姿态,才是个人最佳生存方式。每个人都在努力画着个圆,不求画大,如果能圆点,就算是非常圆满。
1866年12月12日,朝廷终于同意曾国藩要求,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全力围剿捻军;曾国藩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