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这样地区,必然要受到当地文化思想
影响,适应当地
风土人情,否则不能扎根生长。所以西域非常流行
印度式
“丰乳、细腰、大臀”“遍体圆净光”
裸体菩萨和裸体舞女,
到敦煌就变成
优雅
菩萨、伎乐、飞天
形象。这是为
适应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习惯而发生
变化。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河西走廊地区收归汉朝之后,设立河西四郡。从汉代开始,中央z.府就多次从中原往敦煌地区迁移人口,屯兵戍边,为这个地区文化核心奠定
基础。屯兵戍边
军队,既要守边,又得解决粮食问题,敦煌地区
主体民族逐渐就成
汉族。到公元366年开窟,中间经过
数百年
历史,可以想见,敦煌郡包括河西整个地区都已经被汉化
。这个汉化
过程最重要
意义就表现在儒家文化
浸染,行政建制郡县、法律制度、军队编制全部是中原
。十六国时期
河西地区先后建立
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封建政权。凉州成为中国北部
文化中心,敦煌又是凉州文化
中心,名流学者代不乏人。所以敦煌文化
基础不是完全西化
文化,而是中原文化。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河西地区历来有汉人在此生活戍边,加之中原儒生为躲避战乱曾先后来此讲经传道,使儒家思想在这荒蛮之地不断得以传播。他们是最有文化
知识分子,不仅把中原
技术带到这里,而且把中原
人文也带到这里。曹魏时期,就有敦煌人周生烈参加注经。西晋时敦煌已成长出索靖、索统、索袭、宋纤等
批名儒。尤其是在十六国之后,西凉太祖李暠从敦煌迁都酒泉(405)之前这近百年间,由于中州战乱,敦煌成
中原人避难
去处,成
儒家典籍免受战火焚毁
保存地。不少著名
儒家学者也长期生活在敦煌。偶尔
断层不足以剪灭汉文化
影响,敦煌石窟艺术也显示
汉文化根深蒂固
存在和影响。
比如北朝中心塔柱窟,它虽受到印度支提窟影响,但改变
原来印度覆钵式圆形塔
形式,成为方形楼阁式
塔形;窟顶改变
印度圆拱顶
形式,成为两面斜坡
人字披形式,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
精神。隋唐以后敦煌石窟流行覆斗顶方形窟、佛坛窟,这是以中国传统
斗帐形式和殿堂形式对佛教石窟
改造。
造像艺术在印度和在敦煌也完全不同。印度佛教桑奇大塔东门门柱与横梁之间,雕刻有公元1世纪左右树神药叉女
裸体像,药叉女被看成是印度女性人体美
典型。药叉女是印度古文化中生殖力崇拜
象征,她
形体是以极其夸张
S形方式表现
,乳房和臀部浑圆硕大,超过
人体
正常比例。印度艺术并不忌讳表现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