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同。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就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实质上是对死亡赞颂。大乘佛教认为,
旦证入涅槃,佛身即会具有真正之常、乐、
、净四个特性,称之为“涅槃四德”。
《大般涅槃经》卷二三:“二乘(指声闻、缘觉)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净故;常、乐、
、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常,即永恒常在。乐,即无苦痛,充满欢乐(也就是大乐)。
,即自在(大
,谓远离世俗之“
执”“
见”等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
无所不在之“
”)。《大般涅槃经》卷二三:“有大
故名大涅槃。”《涅槃经疏》卷五:“大
谓诸如来成就八自在
,于法得自在者。”佛家认为佛陀所证得
涅槃真实自在、常住不变,故称“大
”,即“涅槃四德”中
“
”。净,即断除
切烦恼(大净)。后被认为是佛教理想世界
境界。
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地方,如果心灵
直在流放
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明白
这
点,莫高窟岂不就是
佛国,
此生
净土。心
力量真是无比强大!而心
强大,就在于正定,在于守
不移。
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
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像,如果和印度弥勒菩萨像,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壁画里
弥勒菩萨像相比,其实并不完全
样。印度造像中很多佛像
身体是扭曲
,并不是端正垂直
,身体造型往往呈现S形,胸部和臀部都很夸张。但是第275窟
佛像不是这样。这说明
什
?
敦煌佛像造型和印度或者其他很多地方
都不
样。这是敦煌造像艺术研究
重要方面,就是从形态特征
差异去研究造型背后
文化成因。敦煌
石窟艺术体现
佛与儒、道
结合,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结合已成为普遍现象。敦煌是中西文化交流
咽喉之地,直接受到
国新疆地区龟兹壁画
影响,间接受到印度和阿富汗佛教壁画
影响。除
佛像
造像形式外,其他如人体解剖学、明暗晕染等表现技法,对敦煌壁画也有影响,这种手法提升
形象
真实性和色彩
丰富性。总
来说,敦煌壁画就是在外来
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上渗入
中国
儒、道思想,以传统
壁画技法,吸收并融化
外来
艺术风格,逐渐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
佛教壁画。
这也是当时敦煌历史环境、宗教思潮和人文环境
产物。汉晋以来,敦煌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名
儒学家,敦煌、吐鲁番也出土过大量儒家经典、道家文书,这都表明儒家、道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形成
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准则
社会秩序。作为外来
宗教艺术,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