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画工姓名洞窟。此窟为前后室,前室窟形不规则,无壁画。后室即主室,平面基本呈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中央
曼荼罗(坛城)为整窟立体空间
中心,坛基为四方形,坛基之上设五层圆坛,圆坛上塑像已毁。坛城突出
藏传佛教模式
观想修行功能。洞窟中四壁壁画保存基本完整,无论是整体构思和设计、构图、布局,还是造型和线描,敷彩和装饰,都显示
西夏绘画艺术
特点。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工笔重彩壁画,主要运用线描来完成。造型与线描承载着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相应时代和民族
社会风尚及审美观念。第29窟
供养人画像中,出现
姓名法号确切
国师像,不但是西夏石窟中首见,而且在西夏壁画中也实属罕见。这位国师叫作“真义国师昔毕智海”。昔毕,由此姓氏可得知他是
位党项化
鲜卑人。这位国师生前
地位很高,画中他不仅在佛陀面前坐着,还有手举华盖
侍从跟随,国师
气派与帝王相差无几。[8]
榆林窟第29窟浸润着西夏民族特征和时代风格,们只要看
看窟内供养人
形象就可以感受到这
点。这些供养人造型有着共同
特征,无论男女均体形高大,身材修长。头部呈长椭圆形,面部圆润丰满,腮部外突;眉粗而短,眼睛、嘴唇与耳垂均相对细小,眼睛都是单眼皮。这些人物特征抓住
西夏党项民族
特征。西夏时期
菩萨造型也存在着女性化和世俗化
倾向,佛教尊像
造型与世俗人物形象基本
致。天王
形象虽不乏孔武威严,身材却和男性供养画像
样修长高大,面部造型也比较
致。榆林窟第29窟世俗及宗教人物造型模式,可归为唐式(汉式)、夏式(即西夏党项式)、藏式三种。南北壁
文殊、普贤经变画中之持杖眉长者属于唐式;供养人属于夏式;南北壁
金刚手菩萨和窟顶四披
千佛等属于藏式。
第29窟对自然景物造型也具有典型西夏风格。比如南北壁
文殊、普贤经变画,将云彩描绘成十分规则、十分机械
鱼鳞状,将自然界
物象以
种高度图案化
符号加以描绘。这种风格在吐蕃唐卡中可以找到相似
构图和造型。东壁水月观音图
描绘同时采用
写实和抽象
手法,但仍然获得
幽静雅致、优美和谐
效果。准确精致
工笔牡丹造型与巧妙新奇
“石天宫”及金刚宝座
造型设计,非常神妙。
此窟还有许多新纹样,有些式样在前代不曾见到,在西夏之后
元代壁画中再度出现,对后世产生
定
影响。包括壁画外框出现
装饰色带,也是西夏与后来元代壁画所特有
。
第29窟造型大多采用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