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厅前排便想起,因为在巴伐利亚宫廷里曾经见过他好几次,当时他并未想到东部王位(您知道,他是应欧洲大会之请而登基,他甚至犹豫很久才同意,他认为这个王位与他那全欧最高贵家族不太相称)。位副官走来请去见国王陛下,当然乐于从命。”
“您对他这次访问结果满意吗?”
“很满意!当初有人担心这位年轻君主能否在如此复杂形势下摆脱困境,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至于,完全相信他政治嗅觉,而且事实远远超过希望。根据权威方面消息,他在爱丽舍宫致词,从第个字到最后个字都是他亲自起草,当之无愧地引起各方面好感。这确实是高招。当然未免过于大胆,但事实证明这种胆略是对。外交传统固然有其优点,但正是由于它,们两国关系笼罩在种令人窒息、封闭气氛中,更换新鲜空气办法便是打破玻璃窗,别人当然无法提出这种建议,只有狄奥多西可以这样做,而他确实这样做。他那襟怀坦荡态度令众人倾倒,他用词妥贴得体,不愧为母系是博学多才王公贵族后代。在谈到他国家和法国之间关系时,他用是‘亲缘关系’词,这种用词在外交词汇中极为罕见,但在此却极为恰当。你瞧文学毫无害处,即使对外交、对君主而言,”他最后这句话是对说,“当然,此事早有迹象,两个强国之间关系原来就大有改善,但毕竟由他嘴里说出来。他话正是人们所期望,而且用词巧妙,所以效果惊人。当然双手赞同啦。”
“您朋友福古贝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改善两国关系,他定很高兴吧。”
“当然,何况国王陛下像往常样,有意让他喜出望外。再说,从外交部长开始,人人都大吃惊,无例外。据说外交部长对此事不甚满意。别人问他时,他提高嗓门,好让周围人听见他那直言不讳回答:‘既未被征求意见,也未收到通知’,以此明确表示他与此事毫不相干。当然,这件事引起纷纷议论,”他狡黠地笑笑,然后又说,“不敢担保那些将‘无为’奉为最高信条同事不因此坐立不安。至于福古贝,你们知道他由于亲法政策而受到猛烈抨击,这使他很难过,何况此公心地善良,而且很敏感。这点可以作证。虽然他比年轻许多,但们是老朋友,常有来往,很解他。再说谁不解他呢?他心灵清澈见底,这是他可以受指责唯缺点,因为外交家没有必要象他那样透明。
现在有人提出派他去罗马,这当然是晋升,但也是‘啃骨头’。这是私下对您说,福古贝虽然毫无野心,但对新职不会不高兴,他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