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离开原因。几个月后,她在八弟张禹九陪同下,启程回国。
居留德国几年,对她回中国后道路有决定性影响。在当时中国,任何年轻女子曾在外国居住和念书,就会自动被视为“新女性”。她起初带着长子在北京居住,不久因为母亲重病,迁居上海以便照顾。就在这个推动新观念城市,她新女性地位开始扎根:虽然她在德国只念三年书,但她到上海后,不久就受聘在东吴大学教德语。由此可见,在机遇甚少地方,点点机会就足以为人提供起飞第步。
张幼仪任职东吴大学不过个学期,就摇身变成为银行家,其枢纽也是家庭关系。她四哥张嘉璈当时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因此1928年上海女子银行面对经济危机,就决定邀请她出掌业务,为是她有拯救银行关系网。除银行工作外,她后来又成为时髦云裳服装公司经理(股东包括她弟弟和徐志摩),身数职,胜任愉快。
1921年在沙士顿遭受丈夫抛弃“土包子”,凭着坚强性格和信念,回到中国后摇身变,成为典型新女性——留学欧洲,经济独立,有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衣着高雅,而且还是个知名离婚女子。
张幼仪个案充分显示,传统女子要成为“新女性”,必须具备以下各种条件:年轻,有适当家庭关系、充分经济资源和良好教育机会,否则她蜕变绝不会如此成功,又如此迅速。
连徐志摩在内,有不少人引用张幼仪自己话,说明她如何脱胎换骨:“在去德国之前,什都怕,在到德国之后,无所畏惧。”这是否是全面事实呢?们回看她十二岁时为念书自己找学校,再说服父母和姐姐,就知道她天生聪明能干,不是真什都怕。但无可讳言,德国经历——包括面对幼子长年生病哀痛——彰显她天生坚毅,也激发她天赋才能,是她在中国发展基石。
不过,如果们以为张幼仪蜕变证明20世纪初受传统教育长大人,可以完全摆脱旧思想和老模式,们就错。张幼仪本人回顾自己生,引用就是传统价值观。此外,在六年婚姻生活中徐志摩对她态度也造成深重心理打击,让她即使事业有成以后,对于自己少受新式教育这点,还是感到自卑,无法释怀。
她故事再次告诉们,所谓“新”和“旧”不是绝对。
中年到晚年
徐志摩死后,张幼仪继续在商界发展,经济上很丰裕;徐父去世后,她也代儿子管理徐家遗产。到儿子该成家年龄,她按照当时惯常做法,在麻将友人圈中为他物色对象——五四代自由恋爱之火虽然没有熄灭,但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