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新文学人来说,江冬秀名字可能不算陌生,但也算不上熟悉。不管谁提起她,总是作为胡适人生个附注。为强调这对夫妇背景如何不同,有些作者把江冬秀形容为村姑、文盲、小脚夫人,似乎她是“封建版灰姑娘”,摇身变,成“时髦洋博士太太”——从个框框跳进另个框框。事实是否这样呢?
江冬秀生于清末中国乡村,死于20世纪后期已向国际都市迈进台北市,她生居住过地方包括北京、上海和纽约,这样人生自然是多变,更何况她生逢战乱,又值社会文化经历剧变时期。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她蜕变可不是童话“灰姑娘”式,她性格与周遭环境如何磨合,是个值得琢磨故事。
“高攀”婚姻
生于1890年江冬秀进入中国文化史视野,只因为件寻常事:清末,1904年,她十四岁时,母亲为她定亲。江母吕贤英看中是胡家幼子——江母和胡母冯顺弟娘家有点亲戚关系,探亲时遇上胡母带着儿子归宁,有几天大家同屋而居。那男孩胡嗣穈比江冬秀小岁,眉清目秀,聪明得体,江母看着甚为中意,就托女儿私塾老师做媒。
远房亲戚经由父母之命定亲,在当时比比皆是,如果硬要找个比较特别地方,只能说是媒人身份——他是女方老师,也就是说,江冬秀不是什“文盲”。
按当时社会规范而论,江家是安徽省旌德县江村望族,祖上出过探花和翰林,胡家只出过地方官吏,自然远远不如。虽然两个孩子都在幼年丧父,但江家底子厚,依然殷实,胡家却已经破落,因此江母选择说明她轻名利、重才华,时人看这段亲事,谁都会认为“高攀”是胡家。另方面,胡母冯顺弟只有个儿子,对“高攀”很有点戒心,又怕媳妇比儿子年龄大,会相冲,于是算命、排八字、求神,无所不至,江冬秀过三关才被胡母认许。
江家位于乡下,又是传统书香门第,家中女孩自然从小缠足,冬秀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她家乡,比她年轻十多岁女孩依然被逼缠足。乡村望族闺女在家不必做粗活,但烹饪和针线功夫得认真学,不然婚后娘家要丢脸;至于学问,固然有不少才女出自江南世家,但江家不在此列——闺女读几年书,会认字就够。
两人定亲后,江冬秀和未婚夫人生道路开始出现分歧。胡嗣穈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以“适之”为表字。他虽然有段日子生活放荡,但天生聪敏,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奖学金,定名为胡适,同年8月赴美,行程紧迫,甚至未能回家拜别母亲。
胡适赴美之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