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观念落后中国,开始觊觎。
思想和观念在沟通上不顺,当然会带来实际运作上磕磕绊绊。在最初双方贸易中,西方对于这个物质需求和欲望并不强烈东方大国总觉得有点无可奈何,在这个古老国度里,似乎人人都有着种“士”精神,他们显得高贵而迂腐,人们普遍不追求物质生活丰富和奢侈,更注重于精神和面子。尤其是对于技术层面东西,往往表现得不屑顾。由于对于西方物质漠视,在最初西方与中国贸易中,西方直出现逆差。在18世纪之前所有交往中,西方对于中国丝绸与瓷器需求量很大,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发展起对于茶叶新需求。在整个18世纪中,以英国为例,它对茶叶需要几乎是呈几何级增长,从1684年5箱增至1720年40万箱,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这样影响无疑是巨大。直接结果就是流入中国白银从18世纪60年代每年300万两,增至18世纪80年代每年1600万两。
贸易大规模逆差让西方开始紧张。他们加大对这个东方大国研究和评估,让他们感到困惑是,为什这个文明古国人要如此克制自己欲望,有着如此多与人性相悖东西。当他们慢慢地深入解这个国度之后,西方人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评估逐渐降低。与最初传教士以及伏尔泰们对于中国赞美和歌颂相比,他们解之后报告无疑显得具有理性和真实性。大多数报告都表明中国是个不富庶、只是具有古代文明国度,他们直处于长长、蒙昧中世纪;除官僚和商人阶层之外,大多数人都比较贫穷;没有真正意义上宗教;近代化尚未启动。在这样大量而清晰调研报告面前,西方形成对于中国相对比较清晰看法,那就是,中国并不是个可怕国家,它文明,包括物质生活状态以及对于自然与社会理解与掌握状态尚落后于西方。在中国,由于在世界观上普遍模糊,在主体意识上并没有明确自由与进步标准。同时,他们弱点还在于,缺少种最隐秘思想,只是有着些框框似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更多是为内心安宁以及社会稳定而设立些框框。慢慢地,越来越多西方智者对于中国都持有这样观点。这当中也包括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等。正是基于认识和思想上优势,当时西方对于他们突破中国还是抱有很大信心。他们形成致看法是:古老农业经济——官僚政治中华帝国,远远不是正在进行扩张、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英帝国和其他帝国对手。西方列强在扩张中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