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校可能会为元祐党人提供散布观点
场所。他听说元祐党已吸引
大批学生,并“教以邪说”。由于这些学生学习
不是正确
内容,“其能
道德、同风俗乎”?他命令所有教师,甚至包括乡村和城市
教师,必须向州县
有关部门报告并解释他们教授
内容。[83]但另
方面,
些学校*员也
确在努力推进新政议程
实施。1114年,有位*员上疏报怨,州、县学校在选择学生时使用
主要标准是他们
观点是否正统。“先问时忌有无,苟语涉时忌,虽甚工不敢取。”“休兵以息民”或“节用以丰财”都被纳入这些禁忌语言之中。[84]
但是,即使学校制度并未在所有方面完全依照徽宗所希望那样发展,也不能视为失败。差不多两代人之后,朱熹评论说,学校制度改革是要赢得读书人好感,这
目
基本上实现
。在与
名弟子讨论时,朱熹提到,蔡京扩大
学校教育后,“时论”对蔡京
评价开始日益转好。蔡京还经常到学校视察,与学生
同吃饭,从而获得
关注学校制度改革
好评。朱熹同时代
学者赵汝愚也指出
三舍法以及将该制度推广到全国
些明显
积极影响,认为这
制度与基于当地对人才
评价而进行选拔
传统理想比较接近,但他不赞成让学生学习王安石
经义,且不学《春秋》。[85]
御笔手诏
从登上皇位后不久,徽宗就开始亲自书写些诏书。蔡京做
宰臣后,徽宗就更频繁地亲笔写圣旨,这很有可能是受到
蔡京
鼓励。神宗也经常亲笔写诏书,蔡京对此非常清楚,因为他在1082年编纂
卷神宗
手诏。1105年到1108年期间,徽宗下达
很多御笔手诏,强调自己致力于儒家道德,内容涵盖
学校制度方面
各种事宜,如乡村教师、学校
收入和开销、辟雍设宴时使用
音乐,以及发放给学校
书籍,包括手诏和成套
经典文集。[86]
御笔手诏是徽宗用来强调他个人对某件事有兴趣方法。换言之,他写这些诏书并不仅仅是为
练习书法,也并非对自己
书法感到自豪,而是认为明确表达他
个人关注将有助于实现他
目标。例如,
份劝诫内容
圣旨,其力量来自皇帝
道德权威,因此,如果由皇帝亲笔书写并直接颁布,效果就会好得多。对于旨在奖赏某位*员
诏书而言也是如此,皇帝御笔亲书
祝贺代表着更多
荣誉。人们注意到,徽宗
御笔手诏经常是为
些小事写
。例如,徽宗多次下达手诏,准许大臣扩大荫补范围(如允许高级大臣举荐其子及亲戚担任官职)。[87]吴曾(1170年之后去世)在《能改斋漫录》中记录
徽宗为各种不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