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壁面凹凸不平,壁画绘制在有起伏墙面上,这会给壁画数字化摄影造成
定
麻烦。摄影采集平面
不统
,定位纠正拟合
正射投影面与摄影采集平面会产生
定
夹角,整幅壁面
摄影采集分辨率也会不
致,这些都给数字化采集工作带来
很大
困难。加之对于摄影平台架设、灯光系统设计等步骤
要求非常高,而当时国内还没有成熟
技术支持。
尽管如此,坚信利用数字摄影和图像处理技术,拍摄、存储壁画
高分辨率影像,是唯
能完整记录并永久保存壁画信息
技术手段。
们必须全力以赴,攻克各种难题。
敦煌研究院开始壁画数字化试验,给们希望,但试验
效果与最初
构想存在较大距离。20世纪9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利用改革开放
大好机遇,积极寻求国际合作。1998年,在威廉·G.鲍文会长领导
美国纽约安德鲁·W.梅隆基金会
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芝加哥
西北大学合作,引进
当时比较先进
数字技术,采用
覆盖式图像采集和电脑图像拼接
壁画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借助轨道,让相机平行于壁面移动,依次对壁画多点、分层拍摄多张正投影照片,然后通过电脑软件,将多张照片拼接成整幅壁面
图像,终于研发出“多视点拍摄与计算机结合处理”
莫高窟壁画数字化方法。2005年底,与梅隆基金会
合作项目结束,该项目完成
22个75DPI采集精度
莫高窟典型洞窟(包括安西榆林窟)
数字化,以及5个基于QuickTimeVR技术
虚拟漫游洞窟。
西北大学传授这种采集和拼接方法是有效
,其基本方法
们至今还在沿用。但是,由于他们图像采集用
还是柯达胶片,加上当时数字技术
局限,其成果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满足高质量
敦煌数字档案要求。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成立,吴健、刘刚和孙志军带领自己
团队,继续外引内联,与国内外合作,经过持续不断
试验、探索和研究,共同持续攻克
建立敦煌数字档案工作中遇到
个个技术难题。例如,在复杂
洞窟环境中,如何在图像采集过程中精确地打光,是
项技术难点。如果不能做到精确,由于光源误差,将造成照片
色彩不统
。为增强采集图像
综合质感,又不伤害壁画,
们不断地探索改进摄影照明方式。最初使用排灯直射,后改用直射式柔光箱,最后应用自主设计
反射式柔光箱,并采用标准色温(5500K)冷光源照明系统,保证
图像采集
色彩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
洞窟壁画。经过反复尝试,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终于摸索出
套灯光及色彩管理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