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就是在莫高窟成立个艺术学院,然后聘请
批艺术家担任教员,教授学生学习壁画艺术。于右任
这
倡议很快引起
社会各界
强烈反响。虽然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中国正在对日作战,财政支出非常困难,但是于右任
建议还是得到
国会
通过,通过以后就交给行政院落实,行政院责成教育部负责此事,当时
教育部部长是陈立夫。
教育部认为要成立艺术学院,那肯定要有教师和学生,可是时半会儿哪里去找这
多老师和学生?这个方案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莫高窟这个地方又太重要
,保护
工作刻不容缓,所以决定先不要成立学院,而是搞
个保管所,然后慢慢招
些懂艺术
青年学生过去。1943年,教育部将于右任提议成立“敦煌艺术学院”
名称,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聘定陕甘青监察使高
涵为主任委员,常书鸿为副主任委员,王子云为秘书,张庚由、郑通和、张大千、窦景椿等人任委员,共同筹备组建工作。
1944年1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创立,这是国成立最早
研究敦煌学
专门机构,教育部任命从法国回来不久
画家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至此,敦煌莫高窟收归国有,它标志着敦煌莫高窟四百多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
历史
结束,敦煌石窟
保护、研究和弘扬翻开
新
页。
常书鸿先生是个艺术家,是喝过洋墨水,有思想有水平。他1927年留学法国,在油画艺术上有深厚
造诣,曾在里昂和巴黎
沙龙展中获奖。常先生是在
次偶然
机会看到
伯希和
《敦煌石窟图录》后萌生
对莫高窟
向往。他1936年回国后,先是担任
北平艺专
教授,“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40年代初期,常先生参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筹备活动,他被任命为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后,举家迁居敦煌。
掌管敦煌艺术研究所之初,常书鸿先生不断给远方友人和学生写信,希望他们推荐和招聘愿意来敦煌工作
年轻人。很快董希文、张琳英、乌密风、周绍淼、潘絜兹、李浴等
批年轻
艺术家陆续来到
敦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常先生
学生。常先生还从重庆招聘
批学者,如史岩、苏莹辉等。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这些人大多又离开
。1946年后,常先生又招募范文藻、段文杰、凌春德、霍熙亮、孙儒僩、欧阳琳、史苇湘等人先后来到莫高窟,他们成为第
代莫高窟人。这
代人在风沙肆虐、荒凉寂寞
大西北戈壁沙漠中,面对破败不堪
石窟,以及土屋土桌、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