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种植者,也不是制造商,这些人思维定势非常强烈,正如们所看到那样,专门创造连接耕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网络贸易商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者。
打造这样全球网络需要勇气和想象力。当约翰·尼德雷尔(JohannesNiederer)于1854年效力于瑞士福尔卡特商行时,他提出在巴达维亚、澳大利亚、望加锡、棉兰老岛、日本、中国、仰光、锡兰和开普敦勘察商机。用个历史学家结论来说,这些环游世界商人“统治这个产业”。事实上,制造商和耕种者经常抱怨贸易商力量,而许多商人则看不起制造商,认为他们只是乡巴佬和赌徒:罗伯特·克赖顿(RobertCreighton)是个宾夕法尼亚棉花贸易商,甚至在遗嘱里告诫他儿子们不要从事制造业。亚历山大·布朗也是如此,他在1819年提醒他儿子威廉说,公司所有成员“致反对投资棉纺织厂”。50
为能在棉花帝国中成为强大主角并且从中获利,拉斯伯恩、巴林、勒塞纳、维特因、拉利等家族构建密集网络,让信息、信贷和货物能够可靠地流通。51建立这样网络非常困难。例如,拉斯伯恩家族花费极大精力来培养他们与纽约、波士顿和南方各港口,特别是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商人联系。他们不断与商业伙伴通信,试图获得市场最新信息以获得商机。他们也经常到美国旅行,长期居住在北美成为家族年轻成员必经过程。52
其他商人也努力创造这些网络。1828年,托马斯·巴林沿着美国东海岸从新奥尔良前往波士顿,研究当地商业条件,与南方城镇商人建立更密切联系,招揽更多生意,并向南方许多企业发放贷款,使得后者可以给棉花运输行业预付资金。儒勒·勒塞纳也走上同样道路,在整个大西洋世界各个棉花港口建立分支商行,并让他亲戚们充当员工,他们不断交换价格和收成信息,最终甚至在新奥尔良发布份法文棉花货运快讯。他们尤为需要是从气候状况到经纪人性格等方面可靠信息。53
正如们所看到,全球棉花贸易依靠信贷。信贷依赖信任。而在范围远超任何家庭或部落等亲族关系全球市场上,信任则以信息为基础。因此,可以说信息是大多数商人活动核心。大量信息与任何商人都有潜在关联,但是最有价值是两类信息:谁会偿还债务,未来几个月棉花价格会怎样。结果是,商人之间数百万封信件(现在藏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黑暗角落里)讨论这些话题。对未来价格走势预期显然非常重要,因此关于任何可能影响价格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