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串无理数
样。
想要描述它规律,恐怕得用和它本身
样庞大
信息量才行……
米罗教授所阐述“宇宙之灵”理论,虽然听起来
比那位坐在苹果树下学者要幸运
多,虽然受限于时代
原因,爱因斯坦只看到
这串数列
第七位,但
直到第九位为止,他
理论都是行得通
。
人们根据他总结出来“规律”——也就是所谓
“标准模型”,成功观察到
17、19这两个数字,接二连三地将希格斯粒子、引力波等等
系列
宝藏收入怀中。
切都是如此
美好。
只是遗憾是,这种幸运不是没有限度
。
随着科技继续进步,月面强子对撞机允许人们看到比19更大数字,将视野拓宽到
比微观世界更加微观
世界,甚至是其它
维度上去……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
学科。
做个不够准确但足够形象比喻,宇宙就像是
串类似于【1、2、3、5、7、11、13……】这样
无限数列,而物理学便是研究这串数列规律
门学科。
在科学火种刚刚萌发
年代,当人们还在争论1和2
时候,
个坐在苹果树下
物理学家很幸运地数到
3,于是得出
“这串数列是由123456……等全体自然数构成
”这样
结论。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观测手段也在进步。
到爱因斯坦那里,这位新时代
物理学家很快发现,从第四位开始不是4,而是5,牛顿总结出来
规律只在前三位——也就是所谓宏观条件下适用。
这时候,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在这串描述宇宙数列中,19之后
第十位数,居然不是23。甚至在往后
第十
位,也根本不是29。
甚至于23和29这两个数字,根本就没有出现在这串数列上,取而代之是
串根本没有规律可言,也不讲任何道理
数字。
甚至它根本就不是数字,而是ABCD这样东西。
所有数列都能找到规律吗?
并非如此。
为让自己
理论看上去更有说服力,他
直观察到
第七位,也就是13这个数字。然后根据观察到
现象,总结出
这样
个结论:
【在描述宇宙这组数列中,除
第
位是独
无二
数字“1”之外,后面
数字应该是由“2、3、5、7、11、13、17、19……”这样
质数构成。】
聪明孩子应该已经发现
,相对论、标准模型以及量子力学等等
系列高深莫测
理论,事实上就是这
个玩意儿。
它描述是
般人看不到
、只有借助专业设备才能观察到
、第四位数之后
世界——
即,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微观世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