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陆总设计师好像还不是院士吧?”
李健纲微微愣下,随即笑道:“19年那忙,他哪有时间评什院士。”
两院院士两年增选次,得经过从学部到
低头看着胸前那枚金光闪闪勋章,坐在席间李健纲院士擦擦眼角,用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声音轻声念叨。
“老师,们成功……”
他依然记得,那是82年新年,从哈工大船舶核动力专业毕业他,原本理想是成为名航母设计师,结果导师句话,彻底改变他命运,让他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可控聚变研究事业中。
二十年后又是二十年,在这条仿佛永远充满希望却看不到头路上,他后悔过,也迷茫过,然而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并且在祖国最需要他时候放弃牛津Culham实验室职位,回国扛起可控聚变研究大旗。
或许此刻光景,他导师已经看不见。
两杯咖啡最后是陆舟请。
在谢过陆舟之后,从咖啡店离开克雷伯教授,当天便坐上回国航班。
因为身体不便,陆舟没有去机场送他,不过却是吩咐王鹏将他送到机场。
至于他会做怎样选择,欧洲又会做怎样选择,这些事情只有未来才知道。
大年初九,上京大会堂内,可控聚变示范堆点火成功表彰大会,在大会主持者致辞与片热烈掌声中拉开帷幕。
但他相信着,若是他导师在天有灵话,定会为他今天,和他做过那些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
坐在他旁边,摸着胸前勋章,王曾光院士心中阵感慨。
“没想到这个搞半辈子核电,退休前没见证到四代核电曙光,倒是见证三代核电绝唱。”
裂变堆本来就是昂贵能源,上网电价比火电不知道高出多少个百分点,更遑论还会产生难以处理核废料。
等到盘古聚变堆完成最后调试,并网供电之后,估计以后国内不会再有新裂变堆建设计划。
在表彰大会上,大长老向在示范堆工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研究人员,亲自颁发二十六枚金色五八五纪念勋章以及鲜红色证书,并对这些奋斗在科研阵线第线上、拥有杰出贡献科研工作者,表示崇高谢意。
还记得那是1958年春天,华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部(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对磁约束聚变研究正式立项,拉开可控聚变研究序幕。
到现在,可控聚变研究,已经走过六十多个年头。
几乎三代人时间,这项世纪工程终于被完成。
这场表彰大会,也算是为这轰轰烈烈科研工程,画上个圆满句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