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申卡家里……但作家很快使阿廖沙恢复内心平静。格鲁申卡坦诚与善良使他深受感动,驱散他内心怀疑;他在跪拜长老灵柩后走到院子里,扑倒在地,拥抱大地,突然有领悟。“他倒地时是软弱少年,站起来时却成终生威武不屈战士。”似乎阿廖沙这个人物发展已经完成。这样变化实在过于迅速,也违背作家自己塑造人物原则——“确认主人公独立性,内在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
在小说中阿廖沙并不处于矛盾中心,甚至可以说游离于基本情节之外,但条条线索都汇总到他这里,几乎所有主人公都向他吐露真情,把他当做检验自己立场种尺度,他没有积极行动,似乎只是事件旁观者,并不左右事态发展,但他被大家信任和喜爱,对伊凡也有很大吸引力。他曾向阿廖沙表白要用他来“治疗自己”。但有信仰阿廖沙却提不出有力论据来反驳伊凡对上帝和世界看法,根本不可能治愈伊凡“病症”。
阿廖沙在小说中唯行动是与孩子们交朋友,和他们起帮助伊柳沙家。伊柳沙家苦难自然说明社会不合理,但作者还有另层寓意。作家力图通过对伊柳沙和他家苦难,以及阿廖沙和孩子们对他们真挚同情和帮助表明:人间苦难并非如伊凡所说那样是种荒谬,毫无意义。人在苦难中将更为深刻地认清善与恶,意识到自己对别人苦难负有责任,从而激发起伟大感情——同情和爱,只有这样感情才能把人们联系起来。阿廖沙和十二个孩子便由这种感情联结在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阿廖沙和孩子们(包括伊柳沙在内)关系是建立人类未来幸福大厦基石。这样,作家便陷入矛盾怪圈:方面要消除人间苦难,另方面又肯定所谓苦难积极意义。
在这部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只写阿廖沙“青春时代刹那”。在第二部中将描写他离开修道院以后生活经历,经过种种磨难后获得坚定信仰全过程。因此他虽然是善象征,但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还是个“捉摸不透,并不明确活动家”。
斯梅尔佳科夫是疯女丽萨维塔被老卡拉马佐夫*污后生孩子,由卡拉马佐夫家仆人格里戈里·库图佐夫抚养长大,后来成为卡拉马佐夫家厨子。这是个肮脏卑鄙灵魂,恶象征。他亵渎圣物,仇恨切俄国东西,公然声称为个人利益可以背叛自己信仰。他不仅怯懦,而且狠毒、贪婪;无论从社会地位或心理素质来看,他都是个奴才。在小说形象体系中他与阿廖沙相对立,却是伊凡“同貌人”。他实践“为所欲为”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