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少子化现象加剧,孩子祖辈加起来有4个人。因为是多死社会,孩子应该比过去更容易接触到高龄者衰老和死亡。
诚如您所说,死亡是最后教育。
代参考榜样。
上野有句话想对佐久间女士说。奔四其实已经不年轻。40岁那年就深深感慨过。自己时间和能量有限,所以必须给想做事情排个顺序。排好顺序,就能分清楚什重要、什不重要。这个顺序会时不时发生改变,而且觉得它大可以发生改变。如果是现在最优先事情,那就在上面花最多时间和精力,对别事情则睁只眼闭只眼。
佐久间但是有种特别强烈“舍其谁”感觉。
上野不贪心,也不表现出贪心。之所以能持续活动,正因为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只想要自己能力范围内东西,超出能力范围就不会奢求。女性缺乏就是定下小目标,样样去完成成就感。换言之,就是缺乏成功体验。所以女性有时会感到很无力,产生“反正不行”“也就这样”消极想法。所以不能贪心,只考虑自己能力范围内事,然后样样去完成。
老年人作用·选择缘
石井时代背景改变,小家庭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无可奈何事情。以前家庭都是几代同堂,生活中理所当然地存在生老病死。孩子们都在成长过程中看着祖辈老去。他们会想:爷爷最近耳朵越来越背,要大点儿声跟他说话。换言之,就是自然而然地学会为他人着想。觉得这是大家庭个非常大好处。正因如此,才希望能够创造个让儿童、老年人和身怀各种障碍人安心共处空间。也希望能够找回被人们遗忘、日本有过重要情感。
同样地,还有给老人送终时家中有小孩。这在过去是稀松平常事情,大人还会把小孩叫过来,指着遗体说:“你快摸摸,哎呀,都凉呢”或者“奶奶变成天上星星啦”。如此来,即使是很小孩子,也能懵懵懂懂地理解家里发生什。这让感到,过去人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心灵却很充实。
上野石井先生,您刚才听课对吧。每次听到有人讨论大家庭,定会想:是谁支撑着那个大家庭,当然是媳妇啊。难道你想把那个凄惨媳妇角色再塞给什人吗?以媳妇牺牲为前提大家庭怀旧和理想化,还是不要好。
石井是想在小家庭环境中创造个“空间”。
上野这个赞同。现在石井先生正在创造,就是不依托于血缘和地缘集体。将这种网络称为“选择缘”(互相选择缘分)。集体中有各种各样人是理所当然,如果光有老年人,觉得并不合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