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除手头有研究工作无法离开人,没有工程师舍得拒绝来自太原卫星发射基地邀请,因此调动工作非常顺利,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科研人员入驻。
“太好,能和那多优秀工程师起进行研究。”季椽欣喜想起当初参与第二核武研究时情景。不管是在前苏联时,还是回国之后,季椽见到全都是精锐研究员。和那些人起进行工作,是季椽感觉最开心时期。尽管很辛苦,大脑没有刻停下时间,但真学到很多,也很有成就感。
季椽喜欢那样简单又纯粹科研环境。
王德辉是S市理工大学名物理教授,执教二十年,如今已五十三岁。当年他来到这所学校,是受老校长邀请,承诺会为他建立个单独研究室,并从校研究经费中拔款支持他项目,只要他把研究成果挂名在学校并带出研究生就好。
老校长也确实信守承诺,每年经费拔款都不低,让王德辉得以依托学校完成
星主体材料,米尔恩直接将其降至9种,都是他经过试验得出各有优点轻型材料,大大节省购置材料经费和试验时间。
然而比起研究,实验准备工作才是最让季椽头疼。为配合季椽项目,太原卫星发射基地调动整层楼给他,但相关实验室装修和调备安置都要季椽亲自过问。本来这类杂事都是导师交给研究生干,奈何季椽自己就是其中学历最低研究生,没有学生可以指挥,而驻守卫星基地研究员们,并不能浪费在打杂上。
5名助理到来让季椽从杂事中撤离……才怪。
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本身也有自己研究项目在进行中,因此没有办法分给季椽分配太多人,要想满编个项目工程师技术员,还需要他从各研究室外调。
鉴于季椽是项目申请负责人,招人事自然也落到他头上。
好在这些都是有章程,经过申请,国家科学院向季椽提供相关工程师档案资料。其中包括求学经历,参与过研究项目以及发表论文,目前工作单位等等。
能被国家科学院收入档案人,没有谁科研水平是简单,季椽就发现大部份人论文他都曾阅读并极为推崇过。尚未看过,他也都调来看看。
不得不再次感叹背后有国家支持多方便,只要跟助理提声,想要论文立即送到办公桌上。要知道现在还不是网络普及时代,很多论文想看都没地方找。
“就这些人吧,请代为联系。”季椽审核完工程师们档案后,勾选出名单,交给助理电话联络,确定对方有时间并愿意参考项目后,再由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发去正式调动公文。
“是。”助理接过名单,开始熟练拔打电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