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废后之事,同时
从他微眯起眼睛里,闪动着危险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考验。
李治用人有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李治真正在意,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以李治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对大将掌兵上风吹草动,异常敏感。
苏大为在入宫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会拿这个话来质问。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
有苏大为提出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把握又多几分。
仔细咀嚼番,他脸上终于多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李治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口气。
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忠心,哪怕能力差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位。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是他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第次李治召他入宫,他是借着被刺之事给回。
说是给李治缓冲时间,何尝不是给自己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时机。
深吸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感觉自己“叙职报告”算是通过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震,知道真正考验来。
前面部份,只是暖场。
但是苏大为所提,确实给李治个系统性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叛逆。
到扶持亲唐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起来,提出建立新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