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下降30%,法国下降40%;但如果以不变价格算,就下降不是很多(三国都低于10%)。11在几个富国,如果按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占GDP比重实际上都上升: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和瑞士制造业产出占比上升0.5%12,芬兰和瑞典上升幅度则超过50%!13有个重要例外是英国。即使以不变价格计算,制造业产出占比在过去几十年也出现大幅下滑。14这表明,英国去工业化大部分是由于其制造业失去竞争力而绝对衰退结果,而不是受生产率提高而相对价格下跌影响。
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过早
过去三十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过早”(premature)去工业化。制造部门(以及工业整体)产出与就业占比出现下降趋势比富国当年要早得多。
拉丁美洲制造业占比,20世纪60年代中是25%,80年代末上升到27%。但从那时开始就急剧下降,如今只占17%。尤其是在巴西——这个南美大陆工业强国,去工业化程度非常剧烈。制造业产出占GDP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34%骤降到今天15%。在撒哈拉以南非洲,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17%—18%,如今只剩12%。15这种过早去工业化,大部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结果(见第3章)。16突然贸易自由化,摧毁大片制造业。金融自由化,则让银行将贷款业务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这样利润更多)。政策都是按控制通胀来制定,比如高利率和过高币值,前者增加制造企业借贷成本,后者让出口变得更难。
瑞士、新加坡和印度,以服务业为基础成功案例?
当谈到后工业经济,人们经常举瑞士和新加坡作为以服务业为基础成功案例。他们说,难道这两国不足以证明,金融、旅游和贸易等服务业能让你变得富有——而且是非常富有吗?
事实上这两个国家证明刚好相反。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2002年瑞士人均制造业增加值(manufacturingvalueadded,简称MVA)全球最高,比日本还高出24%。2005年则是日本第,瑞士第二,新加坡第三。2010年,新加坡变成第,人均MVA高出美国48%,日本第二,瑞士第三。那年,瑞士比美国高出30%。
至于说印度证明国家能够跳过工业化,直接通过服务实现繁荣,那是过于夸大。2004年之前,印度在服务上直是入超(tradedeficit,即贸易逆差),也就是服务进口大于出口。2004—2011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