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以及成长经历都不足以支撑他成为世枭雄。李鸿章出身社会下层官僚家庭,从性格上来说,并不是个有着天地情怀人,而是个彻头彻尾现实主义者,他对于天地万物思考与感悟也非常有限。李鸿章人文理想、宗教感以及历史感缺乏,使得他在更大程度上只会在意个人利益与功名,并不是个为理想和情怀甘心舍弃功名和地位人,他不可能有“反骨”,也不可能有着大境界,李鸿章拥有,只是商人似精明,以及官场老谋深算。
在这样思想本源之下,李鸿章所进行系列改革,只会是浅层次上追求,谈不上从本质和深层次上理解。越到晚年,李鸿章变得越来越现实,疲于奔命各种事务,很难从诸多事务中脱开身来。从追求上说,李鸿章对于自己“人之下,万人之上”状况已相当满意,他更愿意在种光环下生活而不愿意去做那个光环,因为这样更安全。李鸿章最终选择种安全生命方式,那就是以执行者面目来出现,在现存制度下做事,同时,逐渐建立起自己小王国,服务于朝廷,而又有着自己独立性。
与此同时,制度上掣肘也是个重要方面。中国中央集权,发展到明清之时,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政坛那种选拔官吏制度以及推崇倾向,使得官吏们很难保持种锐气。知识分子那种因为拥有真理和才华,而具备高贵感和英雄气质已经荡然无存。尽管李鸿章权倾朝野,也拥有广泛权力网和关系网。但是,在当时清朝那种繁琐无比、互相掣肘政体以及组织方式下想要有所作为,必定难上加难。更何况李鸿章要想使其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发生效力,他还缺少最重要力量支撑,那就是绝对权力。李鸿章从未掌握过中央大权,他直在军机处外,甚至在洋务运动时期也与总理衙门大臣职务无缘,李鸿章在最盛时期也只不过是京城所在直隶省总督。虽然到19世纪70年代末,当清国总理衙门没有能力处理对外事务时,李鸿章以北洋通商大臣地位,赢得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权力,使自己成为与总理衙门并驾齐驱个单人外交部。但李鸿章掌控外交大权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李鸿章权力也受到很大限制,他所需要财政和其他资源,经常有赖于他管辖以外省份。官僚体制个共性就是,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惯性来操作话,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但只要稍稍有悖僵化程序话,事情进展就显得无比艰难。除此之外,李鸿章在很多事情上,还不得不主动适应当时“潜规则”,那就是必须大量地向他上级献礼和谄媚。当醇亲王在甲午战争前写信给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