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地利用西方“开明之风”完成“臣民”向“国民”转化。这种转化是与近代生产力发展和西方科技引进与生产同步完成。从这点上来说,日本所进行明治维新比李鸿章所实行洋务运动要高妙很多。而李鸿章呢,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臣民”向“国民”转化是个极其重要过程,在洋务运动中,他只想埋头“就事论事”,“求强求富”只是变成物质甚至只是军事上单骑突进,这样结果,势必造成洋务运动短足,也造成洋务运动缺乏支撑力量,从而遭受到四周各方挤压,变得越来越逼仄。最终结果是,洋务运动不可避免地钻入死胡同。
漫画马关谈判
或许,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放在起比较,论述他们长短是不公平。因为李鸿章与伊藤面临环境是不样,他们对手,那种潜在保守力量也不样。李鸿章所面临是中国数千年集权文化,农业社会在发展数千年之后,到清代,已经变得严丝合缝、圆润自欺,新生勃勃力量,很难有成长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培植以自由、发展和竞争为主旨新兴观念和土壤,所面临阻力,要远远大于那个偏僻、弱小、尚不成体系岛国。以严复为例,便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不同。与伊藤博文样,严复也曾在英国留学,但伊藤博文回日本当内阁总理大臣,严复呢,回国后只是在北洋水师学堂当名教官。李鸿章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出出点子,教教书,直到甲午战争后,才翻译出本《天演论》。严复遭遇,只是在重复无数精英老路,中国问题不是没有高人,没有智者,没有思想家,而是成熟过度、自封闭制度与环境,毫不留情地把这些高人、智者代代地闷死、放逐、边缘化。
古老文化也是有拖累,文化越深厚,负重也就越多;重力最大,行进中所引起摩擦力也就越大。自然界有关道理,通用于社会发展。个浅显事实是,个古老国度负重爬坡时,它所付出气力,自然要比别人多得多。
从这样情形出发,也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李鸿章会选择条不彻底方式。李鸿章对于中国现实和历史,还是异常熟稔,在审时度势基础上,他当然会选择条最稳妥也最现实改良之路。这样改良之路虽然漫长,但是中庸安全,容易为体制和人们所接受,也能为既得利益自己所接受。在李鸿章看来,中国改良不是朝夕事情,势必是个漫长过程,必须分步实施,他自己所从事,只是第个阶段;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风云变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懒得去管那些身后之事。李鸿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