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整座森林秘密。他随即抄起桌上话筒。这是他惯用另招:在没有权力拘捕审问时,就以官方名义在深夜给人打电话,无论他想问什,被惊醒人既想不到怀疑他身份,也来不及构思谎言,都会在电话那端颤抖着吐露实情。
接电话正是基利洛夫。老人似乎刚醒,嗓音浑浊。库兹明告诉他自己是民警局,却不说什事,只是亲切地问候他退休生活。对方迷惑,小心地说现在在为家剧院工作。具体什工作,他说得含糊,库兹明大致猜到,这老人是凭借他多年工作经验,给剧院提供指导,教他们如何修改歌舞剧乐谱才更容易通过审查。库兹明又闲聊几句,这才提起古廖夫。
“不算熟,”基利洛夫说,“没错,他过去是上级,很多年,不过们除工作外不怎接触。很出色,他能力是们中最强……”
库兹明问他们是怎被招募,以及这机构运作机制。对方犹豫起来,似乎在怀疑他权限。库兹明和蔼地说,没关系,如果电话里不方便告知话,明天他可以登门拜访,或请他到警局配合调查。基利洛夫嗫嚅会,便把他知道事情都说出来。
1932年,苏联作曲家协会成立后,官方决定设置个专门办公室,负责乐曲审查工作。过审乐曲才能在音乐厅和剧院公演,或出版乐谱。在此之前,审查工作由剧目审查总委员会总揽,采取是委托专家制,即将政治方面无瑕疵、艺术方面有造诣纳入专家库,委托他们负责乐谱审查和评定。这时期存在最大问题是专家可靠性难以保证。则艺术家之间要有交情,要有龃龉,难以确保不徇私,二则是专家本身也是创作者,也许今天还在专家库里,明天就被定罪;定罪后经他审定曲目又得全部推翻,从头来过。必须要有更科学、更精细审查制度。
最初构想来自日丹诺夫同志。他创造性地提出将音乐转化为其他感官上体验,如转成具体图像来进行审查,从而将审查过程变得可见、可复核。他听取多名科学家建议,最终制定招募联觉人计划。联觉人即视、听、嗅、触、味觉相互连通,触此及彼人。这些联觉人经过充分政治教育、必要乐理训练之后,就成为测试音乐安全性可靠仪表。审查方式大致如下:让多名联觉人听同首乐曲,将音乐在他们脑中激起形象分别记录下来,再比对多份记录,由等级更高联觉人筛选把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联觉不确定性:例如同段旋律,有人听出雾霭,有人听出湖泊……最终得出份针对音乐内容形象化描述,由主管领导对这份描述进行意识形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