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但是,徽宗当时读到内容肯定不会如此简短,而是充满热情
请求书,其中详细描述
神灵在人们祈求雨水、晴天和瘟疫时保佑百姓等愿望
显灵。有时,当地百姓会立
块石牌,纪念获得皇帝封赐庙额,在
些留存
碑文上能发现这些申请书
原文。例如,在贺虏将军
神祠获得册封
两月之后,当地百姓便树立石碑,上面刻
神祠及所供奉神灵
故事。碑文记载,将军总是积极应验百姓
祈愿,当地*员过去
直想为他请求爵号,但从未成功。1105年,当地
名新知州上任。第二年,
直没有雨水,知州便在神祠祈雨,结果云现雨落,百姓最终获得
大丰收。郡守因此赞叹道:“异哉!夫山川之神,日出云雨救
方之旱于俄顷之间,克庥于人,千里蒙福,宜有褒封,用焜耀兹土,俾万事承事□怠。”接着,这位知州写
奏报,通过各种途径上奏。徽宗很快亲自批复:“天子嘉其灵德,秋七月乙巳,诏赐永泽庙。于是书而揭之。稚老竦观,远近奔走,咸愿新祠宇。”接下来,碑文讨论
重修神祠,还提到长期以来,当地百姓
直希望他们
神灵获封爵位,但被告知必须先为神祠申请庙额,才能册封神灵。[77]
徽宗时期批准如此多
庙额和爵号,原因之
便是徽宗屡次下诏要求人们找出全国所有灵验和有功德
神灵。徽宗首次颁布诏令是在登基后
第二年。1101年三月二十四日,各州官吏接到诏令,要将辖区内所有已被加官爵和封庙号
神祠上报转运司,再由转运司验实这些神灵是否应当获得官爵庙名,即考察他们是否应验
百姓
祈祷,是否做
有功德
事情。[78]
第二次颁布诏令是在1107年。福建座寺庙
碑文记载,“大观元年,徽宗皇帝有事于南郊,裒百神而肆祀之。于是,诏天下名山大川及诸神之有功于民而未在祀典者。”[79]大约
年之后,徽宗批准编制
份详细
庙宇清单,清单中详尽地包含这些庙宇
地点,何时修建或修缮,所获册封,以及与众不同之处。徽宗对请求
批复是:“天下神祠庙宇数目不少,自来亦无都籍拘载,欲乞依此施行。”[80]
通过1111年七月二十七日颁布项法令,将z.府监管合理化——“都籍拘载”神祠庙宇数额
愿望得以实现。法令要求编制
份涵括全国神祠资料
《图志》,并将其与国家《祀典》
内容相比较,找出与体系中不
致
地方,例如,同
神灵有不同
封号,被供奉在不同
庙里。负责纂修《图志》
礼官还要将神祠划分为三类:“将已赐额并曾封号者作
等;功烈显著,见无封额者作
等;民俗所建,别无功德及物在,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