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里面,孔子解释杀少正卯原因,说这人虽然没有犯盗窃这类常见罪,但思想很危险:行为怪癖而坚定,言辞虚伪而有说服力,学都是荒谬道理,而且涉猎很广。他还喜欢召集很多人起议论时政,会引起动乱,对社会危害性极大,不能不杀!5
《论衡》里更具体,说孔子还没当官,还在曲阜开班办学时候,少正卯也在曲阜招徒弟讲学,把孔子很多弟子都吸引过去,“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只有颜回忠心耿耿追随孔子。6这说,少正卯就是孔子教育事业竞争对手,而且“少正”是个官名,这是以官为氏,说明这人出身地位比孔子高,比孔子竞争优势更大。
但这些说法未必靠谱。因为如果是真,这绝对是孔子生平件大事,不可能在《论语》和《礼记》里个字不提。如果真是孔子干,以他个性,肯定会念叨很多遍,把少正卯这个人彻底否定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比孔子晚百多年《庄子》特别爱拿孔子开玩笑,肯定也会把少正卯故事重新演绎遍。但这些都没有。
孔子在世时,学术思想“争鸣”时代还没开始,孔子想找个人辩论下也不容易。而且孔子这人不喜欢,bao力,他退休以后,季氏族长季康子(季桓子儿子)曾经向他请教:想杀个“无道”之人(就是离经叛道之辈),来教导民众向善,这样可以吗?
孔子回答:您都是鲁国执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只要您走正道,心向善,老百姓都会跟着您学,您就像是风,老百姓就是草,他们不可能跟您顶着干。这就是榜样力量啊。7
所以,“孔子诛少正卯”这事,很可能是战国后期学者们创造。因为那个时候“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兵农各学派,争论、竞争很厉害,上要争各国君王,下要争青年学生。争到定程度就起杀心,幻想能消灭对手肉体。特别是荀子这人,总是鼓吹用法律手段统思想。他学生韩非子干脆就是法家,说切对君主没用知识分子都是社会蛀虫,应该消灭掉,那语气和《荀子》里面批少正卯非常像。这些跟孔子时代都不沾边。
孔子代相干事,主要是整顿社会风气。开头三个月,表面上帆风顺,鲁国显现出派新气象。市场里卖假货少,大街上谈恋爱年轻人不敢拉手走块儿,列国使者到鲁国也发现接待办事效率高。人们知道,孔子是道德先生,最好别正面跟他撞上。8
弟子入狱
但就在这派祥和安定下面,反对孔子人们开始行动。
由于这段史书都是亲孔子人书写,“为尊者讳”,们不知道孔子从政末期这场斗争具体过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