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嘛。
在任期内出差从不带秘书,都是自己拉个箱子就走。自己用电脑写文章,学是五笔字型输入法,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这个人不愿给人家添麻烦,个人出差随便住哪儿都可以,因为觉得没必要花那多钱。最怕别人把当领导,给拎包什,这让很不自在。但现在年龄大,研究院不让个人出门,怕出事。
冥冥之中,是相同志向和追求把们这多人引到莫高窟,引向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在这里替国家和人类守护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发生矛盾,难免意见不,但莫高窟人为事业形成种特别凝聚力。既好像颗颗星星有着各自轨道,又有着内在默契和统。你看“w.g”中,研究所48个人分成16派,每天有大大小小斗争,但是对于齐心协力把洞窟守好这件事情从来不含糊。十年动乱,莫高窟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这不是充分说明这点吗?
敦煌研究院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精神传统,正是这个精神传统把大家感召成为个整体。有人说这是个“英雄群体”,因为他们有着对职业忠诚。其实觉得莫高窟人是这个时代“另类”。老辈人五十年不走,年轻代三十年不走,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埋葬在莫高窟总共有二十七人。这些人都那有才,都那有学问,为什不离开?哪里没有这儿吸引力大呀?但他们就是舍不下这几百个洞窟,最后把生都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每个人就像大树上枝条,枝条和整棵大树起向上成长,他们共有个树干,共有个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像沙漠中胡杨,才能努力从贫瘠荒漠里吮吸大地水分和养料,共同沐浴晨光,目送晚霞,共同抵挡着风沙和岁月侵蚀。
年轻时是个内向沉默人,上台说不出话,照相时候就靠边站。但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在很多事情逼迫下,变得非常爱着急,急以后就会跟人发生争执,有人说很“严厉”和“不近人情”。这没关系,严格归严格,该解决问题还是要尽心尽力解决,因为有责任为敦煌事业发展留住人才。如果有朝日离开敦煌时,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点实事”,就满足。
唯希望是,啥时候再来敦煌,还会有人微笑着请吃顿饭。
沾莫高窟光
在敦煌和在其他地方工作,同样是做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但意义不尽相同。因为敦煌特别重要,特别脆弱,也特别有名,全世界都关注这个地方。所以们这些为敦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