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看得比较明白。现在大家都知道樊锦诗,其实樊锦诗没什不起,樊锦诗只是沾莫高窟光。在敦煌研究院人们称呼樊院长,离开研究院,走到马路上,就是普普通通个公民。就是这样看自己。有时候别人以为架子大,其实是不记人,人家换套衣服就认不出来。
另外,还有老彭支持。当初老彭来到敦煌,最怕他彻底改行无事可做,那样就有愧于老彭。但是他在敦煌找到他自己工作,发挥他价值。原来怕他待不下去,他却越来越喜欢敦煌,叫他去北区考古,他就高高兴兴地去。每天像民工样,天下来满身都是土,身土腥味,最后把考古报告做出来。如果他在武汉大学他早就该退,但是他在敦煌找到新兴趣和方向。没有老彭调来敦煌,没有老彭相知相伴,想,也不可能坚持下去。
总想,上天赋予们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事。从北区路看过来,十六国、唐代、西夏、元代……现在还能看到堆堆枯骨在那里,多少历史过客!人类历史何其漫长,宇宙那有限,人只是宇宙个瞬间而已。
守护敦煌究极意义
觉得世界上有永恒,那就是种精神。
不管你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教授还是普通人,人都应该有种精神。为什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物质坏可以再造,精神坏就无药可救。抗战为什会胜利?论物质和枪炮,跟人家无法相比。中华民族子子孙孙,就是坚决不当亡国奴,大家齐心协力让中华民族坚强地屹立在东方,想这就是精神力量胜利。们国家要发展,就靠这个精神。们还得有这点精神,始终有这种精神,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这多人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热爱和对这份事业执着追求。这个追求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和佛教徒信仰非常相似,因为这也是个需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需要不断超越、获得智慧过程。
佛教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如果从佛教“布施”角度来看话,敦煌莫高窟保护事业,超越世俗名利,在困境中保持从容,也是种“法布施”和“无畏施”。敦煌在西北荒漠,远离城市繁华。莫高窟是片净土,是不可复制人类遗产。在此工作人肩负文化使命,需要很高修养,有为有不为,是为“持戒”;莫高窟人坚守着大漠,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受到指责,有时还可能要应对不公正和不合理待遇,是为“忍辱”;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