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饲虎”真意
敦煌莫高窟价值特别珍贵,可是由于地处偏远,生活相对艰苦,很难吸引人、留住人。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有较大改善,有些人到这里看就说太远,生活也不好,不愿在莫高窟就业。可是在20世纪40年代,有位留法归来著名画家,出于对敦煌艺术热爱和对古老文化景仰,毅然留在这里。他就是常书鸿先生。
当时他面对莫高窟已经五百多年无人管理,几乎是片废墟,可他毫不畏惧,不仅没有走,反而把家在重庆妻子、儿女全都接来莫高窟,全家在此落户。过阵,家庭遭遇变故,妻子突然不辞而别,常先生骑马去追也没追回来。遭遇家庭离散之痛他并没有离开,他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坚持在莫高窟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批到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几乎都先后离开敦煌。在这个时候,常书鸿先生仍然坚守不走。不仅如此,他还四处招募青年人才,准备重整旗鼓,继续在莫高窟坚守下去。
为什常书鸿先生会留下来,生坚守在莫高窟呢?他曾在自传中写下这样段感人肺腑话。他说:
在不寐长夜里,忽而,脑中又呈现出幅幅风姿多彩壁画,那栩栩如生塑像,继而,又想到第254窟中著名北魏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它那粗犷画风与深刻寓意,又次强烈地冲击着。想,萨埵那太子可以舍身饲虎,为什不能舍弃切侍奉艺术、侍奉这座伟大民族艺术宝库呢?在这兵荒马乱动荡年代里,它是多脆弱多需要保护,需要终生为它效力人啊!如果为个人些挫折与磨难就放弃责任而退却话,这个劫后余生艺术宝库,很可能随时再遭劫难![1]
后来,在与池田大作对谈中,常先生说道:“到人生最后阶段,想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人生选择没有错。没有件让后悔事。”他还说:“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生’。不过,如果真再次托生为人,将还是‘常书鸿’。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工作。”[2]
为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文化遗产,多少像常书鸿样莫高窟人甘愿献出自己生。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壁画《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讲述是释迦牟尼佛前世萨埵那太子在与两位兄长去山林游玩途中,为拯救只因饥饿而濒死母虎和它虎崽们,慈悲而决绝地舍出自己肉身故事。可以说,这个故事就是莫高窟人精神写照。常书鸿先生几十年如日坚守大漠精神,不就是当代舍身弘道吗?
“舍身饲虎”作为佛教经典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