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桢笑盈盈地看她,说,嫂子,还是上回那几道,都是您最拿手。
妇人颔首笑,看眼文笙,道,不问问小先生意思?
仁桢说,他呀,今天是要客随主便。
妇人便说,好,等等便来。再给你们加个乾隆鱼头。
妇人离去。文笙便问,听口音,这嫂子倒不像本地人。
就听见身后连串笑声。回身看,正是刚才遇见过仁桢同学。那姑娘面笑,面说,卢少爷,你别听仁桢嘴上说要做“弄潮儿”。她同们观潮,心里想却是“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仁桢要追过去打她。那姑娘却三两步便跑远。
两个人对着,文笙说,无论怎,是要给你补过个中秋。明晚“楼外楼”,你说可好?
仁桢便说,那是外地人凑热闹地方,如今也是个地主,明儿地方定。
“”在西泠印社近旁小巷子里。落过雨,走经青石板路,生着厚厚苔藓,时不时脚下松动,便是声响。巷内看来都是寻常人家。两户飘出炊烟,“滋啦”声,是菜入热油动静。愈往里走,文笙就说,你说这馆子,还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仁桢说,确不是本地人。可手艺好得,将众本地馆子都比下去。
后厨靠得近,不多时竟满室飘香。并不是膏腴香,而是有些清冽香气。
菜上来。先是碗汤,汤水清澈,飘着丝丝青绿。文笙笑道,“花满苏堤柳满烟,采莼时值艳阳天”,这“西湖莼菜汤”不可不试。仁桢说,你只答对半。这道叫“中和莼菜羹”,杭州人却未必吃得到,你且尝尝。说完给他
走到深处,是处小院。院门口植着几丛修竹,上面有个木牌,用重墨写着“”二字。字体用是小篆,很见功力。文笙刚想说话,却见仁桢推开院门。文笙走进去,只大白鹅拍着翅膀迎过来。仁桢喝牠声,才退后。
两个人掀开布帘,走进屋子。屋内陈设很朴素,只有几套木制桌凳。客还没有上来。他们拣张靠窗桌子坐下来。窗外景色豁然,远望去,是湖浩淼水。只是天有些晚,影影绰绰地,能望见暮色中断桥。
文笙见桌上摆卷竹简,打开,里头是托裱熟宣。原来是菜单,开首写着,“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子瞻句,文笙心里笑说,这便是菜馆“”由来。看这工整挺秀楷书,时间又愣住。仁桢手在他眼前挥,说,发得是什呆。
文笙醒过神来,说,这字迹,让想起个故人。
这时候走过来位妇人。脸相净朗平朴,身布衣,是典型江南女子居家打扮。她在桌前停下,问道,姑娘今天吃点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