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曼努埃尔正在把某些英国式对话习惯变成自己习惯),互相推荐影片,冷静地评论些新书,总之是比较令人生厌电话聊天,或者说,不十分懒洋洋谈话;但是,曼努埃尔以少见热情在倾听,或者说假装热情,或者说友好地倾听,句话,用有教养态度在听,倾听莫里尼大串话,好像那些话就是他生命、活下去生命;两天后,或者几小时后,曼努埃尔用差不多样话语打电话给丽兹;丽兹打电话给让-克劳德;让-克劳德打给莫里尼;然后,再次循环;几天后,这样循环电话就变成种在阿琴波尔迪问题、文本、次文本和准文本能指和所指、高度专业方面代码,变成在《比特丘司》最后几页对身体和话语权再次征服,而就此事而言,谈电影或者议论德语教研室问题或者说说从早到晚各自城市上空飘过云彩反正都是样。
四人再度相会是在1994年底于法国阿维尼翁举行战后欧洲文学座谈会上。丽兹和莫里尼以观众身份与会,但旅费由各自大学报销;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提交关于阿琴波尔迪作品重要性论文。让-克劳德论文集中研究阿琴波尔迪全部作品中孤绝状态,研究这位德国作家全部作品似乎都有与德国传统决裂点缀样子,而不是与某些欧洲传统决裂。曼努埃尔论文(从来没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围绕着阿琴波尔迪这个人物遮盖神秘面纱展开:关于这个人,实际上差不多任何人,包括他出版人,对其都无所知;他著作,无论在勒口还是扉页,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照片;他生平资料仅限于“德国作家,1920年出生于普鲁士”;他住址是个秘密,虽然有次他出版人时疏忽,对位《镜报》女记者说从意大利西西里岛收到部手稿,然而那些还活着同代作家也没人见过他;没有任何用德语写阿琴波尔迪生平介绍,尽管他作品销售直线上升,无论在德国本土、欧洲其余国家,还是美国;美国喜欢失踪(或者百万富翁)作家作品,喜欢失踪作家传说,因此阿琴波尔迪作品大量流传,远远超出各个大学德语专业人群范围,更是流布到大学内外,在广大喜欢口头或者视觉文学城市里传播开来。
晚上,四人起去吃晚饭,偶尔也有两个德语老师陪同;这样老师早就是熟人,通常吃完饭德语老师就早早回旅馆去,或者待到聚会结束,但始终处于谨慎次要地位,好像明白这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专家所组成四角关系是不容渗透,而且在这夜晚时刻很容易变得强烈排外。最后,总是剩下四人走在阿维尼翁街道上,怀着与此前走在不来梅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