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见《答〈书世界〉记者问》,载文集《记忆拐杖》。
[5]参阅B·库尔巴托夫:《直书
笔锋常带道德义愤记叙风格,在七十年代苏联散文中也是种很值得注意现象。
苏联文学评论界通常把阿斯塔菲耶夫归入道德题材作家行列,这类作家主要思想特征是评价事物人道主义和人性标准,他们力求从社会习俗外表后面见出深藏弊病,以其独特方式揭示现实社会不合理处。以往苏联文学所固有充满政治热情社会理想往往被所谓焕发着道德激情哲理所取代。因此作品里人物也不再是传统正面英雄人物,而是种充满所谓“人道精神”个性。阿斯塔菲耶夫观点是明确,他认为“英雄人物并不由作者造成,而是由生活和历史造成,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英雄人物。‘四时菜蔬,各有时令’……”[12]他就觉得应该写像阿基姆这样人物,因为这种人会“脱下身上最后件衬衫,送给任何人。他给别人衬衫,但人们会连他汗衫也剥掉,让他丝不挂”。“大家都对说,这有点儿消极。……那就让别人来写积极人物吧,就喜爱自己这样主人公……”[13]
在艺术手法上这类作家又故意虚化具体社会背景,不介绍人物确切社会面貌,并且不注意故事情节,只着眼于揭示人物行为道德含义。苏联文学界历来不重视除现实主义以外任何当代文学潮流对苏联文学影响,但是在阿斯塔菲耶夫《鱼王》里,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和意识流类方法影响。而在小说观念方面,“非情节”、“非英雄”倾向也是显而易见。阿斯塔菲耶夫创作显示当代苏联小说艺术中种引人注目倾向。他那种包蕴在强烈抒情气息里批判激情,深藏在浓郁西伯利亚乡土味中般人性和那种兼收并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娓娓而谈叙述风格,在苏联小说艺术发展上大概多少会留下自己痕迹吧!
本书译者:肖章译《鲍耶》、《滴水珠》;夏仲翼译《达姆卡》、《在黄金暗礁附近》、《白色群山梦》;石枕川译《渔夫格罗霍塔洛》、《鲍加尼达村鱼汤》;张介眉译《鱼王》;李毓榛译《黑羽翻飞》;顾蕴璞译《葬后宴》;杜奉真译《图鲁汉斯克百合花》;高俐敏译《找不到回答》。
夏仲翼
九八二年七月
***
[1]见文集《记忆拐杖》,苏联《当代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页。
[2]本书旧版以十二篇成集,这次收入《没心没肺》篇,共十三篇。——编者注
[3]见《亲历其间》,载文集《记忆拐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