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发生这多事情,斯坦利教授对于陆舟看法相比起以前早已经有翻天覆地改观。
科学改变世界,数学改变科学。
他承认,自己在研究理念上,多少还是受到点那个男人影响。
也许就像是他朋友评价他那样,当年陆舟那恐怖计算能力给他留下印象太深刻,以至于这些年来他直都在钻研计算材料学,希望能够将它作为突破自身个突破口,同时也作为突破现代材料学研究瓶颈突破口……
“……发现、探索现象并总结、解释原理,这是创造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本质。”
清晨。
麻省理工大学。
站在讲台上斯坦利教授,如往常样和教室本科生们上着课。
自从上次在那场关于锂硫电池电极材料专利“赛跑”中输给陆舟之后,他便失去埃克森美孚支持,狼狈地离开工业界,回到学术界。
不过,或许也算是因祸得福。
“在传统材料学研究中,新材料发现大多是源自于研究人员意外发现,或者是无数次重复尝试结果。在这其中,显而易见存在着极大盲目性,直到现代计算机出现,人们依照实验结果总结出各种各样经验模型,让实验设计从依照经验摸索变成理性设计,才让这学科真正意义上成为门‘科学’。”
“是,在此之前,不认为材料学是门科学,而更像是门属于工程师‘手艺’。你们今天作业,就是围绕之前在课上讲到密度泛函理论,写篇综述性论文。”
“下课。”
宣布下课之后,斯坦利教授收起课本,大步流星地离开教授,回到自己办公室中。就在他刚刚将教案扔在办公桌上,正准备检查下今天早上没来得及查看邮箱时候,坐在他办公室里学生兼助理乔恩斯博士忽然站起身来,拿着叠打印出来论文朝着他这边走过来。
“
因为锂电池研究,他和古德纳夫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人,同获得后来诺贝尔化学奖。
拿到这枚荣誉挂冠之后,他现在学术之路可谓是平步青云,不但埃克森美孚那边产生和他修复关系意向,就连他平日课堂里来蹭课学生都多不少。
当然,事实上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很大程度上还是有些侥幸成分在里头。
若不是最近这几年锂电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是成为奠定新电气时代格局基石,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也许不会这早考虑他们工作。
也正是因此,要不是已经单独拿过次诺贝尔化学奖缘故,很多人都认为陆舟更有资格因为锂电池研究而获得该荣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