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试管交到杨旭手中,陆舟继续说道,“别忘除气体交换室与外界隔膜之外,们锂负极材料上还有层改性PDMS薄膜,将这玩意儿在改性PDMS薄膜成膜时混合进去,当薄膜两侧氧分子浓度差达到定值时,它们就像小蜜蜂样将氧分子从侧向另侧搬运。”
简而言之,就是给氧氮分离系统加两道保险,第道保险是氧分子选择性通过膜,也就是陆舟罗列在白板上那些有机物混合物,作用是给气体交换室制造个氧气含量高达98%相对纯氧环境!
至于第二道保险,就是锂负极材料本身上改性PDMS薄膜!
只有在加入空心碳球之后,锂负极表面改性PDMS薄膜才会从高纯度氧气中,搬运氧分子到锂负极材料表面。
“……们甚至可以通过改性PDMS薄膜上碳纳米小球数量来控制整个锂氧化反应速率,从而间接控制电池性能。”
在制约锂硫电池技术诸多技术难题中,最难搞定可能便要数穿梭效应。
所谓穿梭效应便是指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产生多硫化物(Li2Sx)中间体,会溶解到电解液中,并穿过隔膜向负极扩散,最终与负极金属锂直接接触。
当初为抢先攻克锂硫电池技术,抢在埃克森美孚前面完成专利布局,算是肩负着华国新能源产业未来陆舟,在这个项目上和锂电池领域大牛斯坦利教授展开场隔空较量。
而当时斯坦利教授,在埃克森美孚支持下,也是用个极其不光彩手段,收买他名下萨罗特研究所名助理,偷走他交给萨罗特教授去研究笼状碳分子模型。
不过也多亏这出乌龙。
听着陆舟描述,杨旭眼中写满震撼神色。
这玩意儿真能管用?
虽然很想这问,但身为名研究人员,在样品都已经在他手上情况下,问出这样愚蠢问题简直就是耻辱。
没有任何犹豫,他带着那只试管来到台实验设备
斯坦利教授不但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更是歪打正着地替陆舟完成【解析改性PDMS薄膜下方碳纳米小球】系统任务,帮他将材料学等级升到LV4,也间接帮助他冲击波诺奖级成果研究瓶颈……
说来惭愧,这多年,陆舟个感谢电话都没有给这位慷慨老教授打过,还挺过意不去。
而此时此刻捏在他手中那支试管里装着黑色粉末,正是斯坦利教授研究出来笼状碳分子,也就是那个残骸号上发现那些碳纳米小球。
杨旭:“这是……”
“种用来搬运氧分子笼状碳分子,虽然更愿意称它为碳纳米小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