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聚变电池!”
确认这猜测,盯着屏幕中图片仔细观察陆舟,眼中写满兴奋神色。
不只是如此,他甚至可以基于有限线索,大致推断出这玩意儿采用技术路线。
比如,从那个封闭结构以及反应堆内壁损伤情况来看,这个小型聚变反应堆大概是次性。
即,将燃料直接集成在堆芯内,使用完后将整个堆芯直接抛弃。
昨天早上从地下实验室出来之后,他便带着几块从那个从燃料箱与温度交换器之间圆弧形双层结构上取下碎片,拿去杨旭那里做红外光谱特征峰分析,并且拍摄透射电镜图片。
从几张图片上情况来看,他猜测确实被印证。
碎裂纳米陶瓷复合材料虽然已经脆化,很难推断出原来结构特性,但从它内部碳残留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是某种对热量传导具有各向异性、且耐高温复合材料。
尤其针对内层材料取样,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可以明显观察到几个样品内部缺陷结构中,有氢元素残留。
就陆舟所解,大概率只有两种情况,可能会造成这样结果。
高等研究院院长办公室。
看着推门走进来杨旭,陆舟停下手中笔,向他投去询问视线。
“分析结果出来吗?”
从口袋里掏出只U盘,放在陆舟办公桌上,杨旭开口说道:“资料都在里面。”
陆舟继续问道:“原件呢?”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浪费,但事实上这反而是最可行做法。
如果不考虑高能质子束轰击以及少量因氚氚反应而产生中子对材料造成辐照损伤,以及长期运营经济效益,很多类似于什液锂中子回收系统之类复杂设计都可以直接省略掉。
如此来不但可以减小工程上难度,还可以节省大
种情况是,这些氢元素是由穿透材料中子衰变而成。
另种情况则是高能质子束直接击穿内壁,残留在材料内部。
就材料内部氢元素与肿胀结构基本分布在浅层区域这点来看,再比较中子与质子穿透力,陆舟基本上可以推断,这些肿胀结构大概率主要是由后种情况导致。
如此说来话,那台躺在他地下实验室中霍尔推进器残骸,至少有九成以上可能性,运用是聚变核能。
而使用核燃料,大概率是聚变反应放出质子氚与氦三!
杨旭:“已经备份到数据库……有什问题吗?”
陆舟:“销毁掉吧。”
杨旭微微愣下,不过也没问理由,只是点点头。
“好。”
看着办公室门重新关上,陆舟将U盘接在笔记本电脑上,点开文件夹,对着张张图片仔细观察起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