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先生评价柏拉图《理想国》时说,这篇作品有个蓝本,是斯巴达和它立法者莱库格斯。以为,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是道绝命杀手。假如《理想国》没有蓝本,起码柏拉图想象力值得佩服。现在们只好去佩服莱库格斯,但他是个传说人物,真有假有尚存疑问。由此所得结论是:《理想国》和它作者都不值得佩服。当然,到底罗素先生有没有这样阴毒,还可以存疑。罗素又说,无数青年读这类著作,燃烧起雄心,要做个莱库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对权势爱好,使人再误入歧途。顺便说句,在理想国里,是由哲学家来治国。倘若是巫师来治国,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师王。很喜欢这个论点。哥哥有位同学,他在“文化g,m”里读几本哲学书,就穿上件蓝布大褂,手里掂着红蓝铅笔,在屋里踱来踱去,看着墙上幅世界地图,考虑起世界g,m战略问题。这位兄长大概是想要做世界哲人王,很显然,他是误入歧途,因为没听说有哪个中国人做全世界哲人王。
自柏拉图以降,即便不提哲人王,起码也有不少西方知识分子想当莱库格斯。这就是说,想要设计整套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其中幸福地生活;其中最有名设计,大概要算摩尔爵士《乌托邦》。罗素先生对《乌托邦》评价也很低,主要是讨厌那些烦琐规定。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把什都规定就无幸福可言。作为经历某种“乌托邦”人,认为这个罪状太过轻微。因为在乌托邦内,对什是幸福都有规定,比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之类。在乌托邦里,很难找到感觉自己不幸福人,大伙只是傻愣愣,感觉不大自在。以个人为例,假如在七十年代,能说出罗素先生那样充满智慧话语,那对自己智力状况就很满意,不再抱怨什。实际上,除活着怪没劲之外,什都说不出来。
本文主旨不是劝人不要做莱库格斯或哲人王。照看,这是个兴趣问题,劝也是没有用。有些人喜欢这种角色,比如说,哥哥那位同学;有人不喜欢这种角色,比如说,。这是两种不同人。这两类人凑在起时,就会起种很特别分歧。据说,人脖子上有道纹路,旧时刽子手砍人,就从这里下刀,可以干净利索地切下脑袋。出于职业习惯,刽子手遇到不认识人,就要打量他脖子上纹,想象这个活怎来做;而被打量人总是觉得不舒服。认为,对于敬业刽子手,提倡出门时戴个墨镜是恰当,但这已是题外之语。想象几个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