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开始前很多年,德国参谋部就为大战准备细致作战计划。这个计划因为是在施里芬元帅主持下完成,这个计划也就被命名为施里芬计划。施里芬元帅意识到,德国地缘形势非常恶劣,旦开战,就会面临两线作战问题。而德国资源匮乏,如果进行长期作战,是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德国如果想要获得胜利,那就必须速战速决,用最短时间,打垮敌人。
在德国人敌人中,英国是最难被打垮,毕竟英国是个岛国,还拥有世界最强海军,而俄罗斯疆域太过辽阔,首都彼得堡距离德国人也太远,不要说是打到彼得堡,就是不打战,行军到彼得堡,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事情。而且俄国虽大,国力却有限,动员能力,反应速度,军队装备水平训练程度都远远比不上法国。再加上法国力量核心区域和德国力量核心区域距离很近,法国有拥有世界上仅次于德国陆军力量。所以,施里芬元帅认为,法国是德国最重要敌人,德国要想赢得可能战争,就必须迅速击败法国。只要能迅速击败法国,德国就在事实上赢得战争。
因此,依据必须在最关键位置集中起所有可能力量原则,施里芬元帅这个计划最大特点就是极不均衡兵力部署,依照计划,东线和西线兵力分配是1:8,西线左翼和右翼兵力对比又是1:8。这样来,依照这个计划,老元帅将整个德国绝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右翼。依据这方案,旦开战,占据绝对兵力优势右翼德军就将取道比利时,举夺取巴黎,击败法国,而在此期间,即使法国人在德国人左翼获得突破,攻占几座城市什,这样代价,德国也完全承受得起。
施里芬元帅死后,小毛奇担任参谋长。在大方略上,他没敢更改施里芬元帅计划,只是计划实施还是受到很多干扰。首先,为建设支强大海军,德国人把很多力量投入到海军建设上。结果自然让陆军发展受到影响。结果到开展时候,德国陆军并没有达到计划中规模。但是另方面,原本在日俄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俄国却因为停止在远东扩展而得到法国和英国大力支持,国力不但得以恢复,甚至还有不小发展。所以,在东线上,原本布置份兵力就未必够用。同时,在原计划中,西线左翼力量本来就被削弱到不可能再削弱地步。如今因为总兵力不足,如果依照原有比例分配,那左翼能得到兵力就会比原本计划中更少,那左翼就几乎必然在法军打击下崩溃。所以,小毛奇只得削弱突击集团,也就是右翼力量来加强左翼和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