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道人们常说‘宁要真骂,不要假笑’。”
司马迁点头叹道:“孔子本是片救世仁心,后世只顾穿戴张儒家之皮,儒者之心却渐渐丧尽。”
两人正在议论,柳夫人望着对岸长陵,忽然问道
伍德驾宅中厢车,载着司马迁夫妇,驱动车子,向北缓缓而行。
路秋风舞秋叶,来到渭水之上,两岸秋树红黄,派秋水碧青,日暖风清,让人胸襟大开。
伍德听司马迁赞叹,便扯辔停车,司马迁扶妻下车,让伍德歇车等候,夫妻二人并肩沿河岸,漫步向东游赏,卫真在后面紧随,不时说些趣话逗两人开心。
走阵,对岸看到高祖长陵,北依九嵕山、坐镇咸阳原,陵冢形如只巨斗,倒覆于土塬之上,俯览着长安城。
卫真笑道:“太祖高皇帝不放心自己子孙,把陵墓端端建在北边高地上,日夜望着长安,从驾崩到今,望九十五年,他看着儿孙作为,不知道中意不中意?”
司马迁和柳夫人听到“儿孙”两个字,触动心事,均都黯然神伤。
卫真见状忙岔开话题:“听说当年高皇帝最厌儒生,听人谈及儒术,必定破口大骂。如果有客戴着儒冠来见,他必要夺扯客人儒冠,扔到地下,当着众人面,溺尿在里面。当今天子独尊儒术,高皇帝在墓里见到,不知道这三四十年骂多少。”
司马迁摇头道:“你只知其,不知其二。高帝生性粗豪放荡,群臣也多起自草莽,登基之后,把秦时苛繁礼仪全都废除,君臣之间素来言语随意。但平定天下之后,大宴群臣,大臣在席间饮酒争功,妄呼乱叫,甚至拔剑击柱,丑乱不堪,高帝这才深以为患,却也无可奈何。当时有儒生叔孙通[叔孙通:(?~约前194),秦末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详见《史记·叔孙通传》。],上奏高帝,愿为制定朝仪,高祖应允。叔孙通召集鲁地儒生三十人,共定套礼仪,训练群臣。恰恰是整百年前,长乐宫建成,群臣朝贺,叔孙通演示朝仪,诸侯群臣全都振恐肃敬,无人敢喧哗失礼。高帝见大喜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当朝兴儒实始于此。”
卫真听,笑起来:“当初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后,要引兵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有人笑他是‘沐猴而冠’,长乐宫那天朝贺,可谓是数百只猴子起冠戴起来装模作样。”
司马迁苦笑声道:“孔子在世时就曾深叹——‘人而不仁,如礼何?’礼之本,在爱人敬人,如果心中不仁、胸怀不敬,礼则徒具其表,自欺欺人。礼越多,诈伪越多。大兴礼仪,其实是在教天下人起说谎瞒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