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方应物正在社学中院子里对着六十学生讲论语时,忽然看到巡抚长随出现门口,对着他用力挥挥手。
方应物便停讲课,放下书本,问道:“有何事?”那抚台长随小跑到方应物身边,低声道:“有紧急事情,
家老爷让方相公立刻去行辕。”
方应物便对学生吩咐道:“今日到此为止。”然后起身走人。
到巡抚都察院,方应物没有被领进公堂,而是直接被带到
内院书房。杨巡抚和崔师爷都在座,除此之外没有别人。看这样子,是要密商事情。
见到方应物进来,杨巡抚没有寒暄,直接告知道:“方才收到红石峡守军急报,虏酋满都鲁要遣使朝贡。”
社学学生因为与彭二公子喝酒,便被方应物找借口开除
,换
别人补上名额。
不是方老师憎恨彭指挥抢自己差事;不是方老师记仇彭二公子曾经栽赃自己,并两次将自己抓进镇抚司;也不是方老师还记着刚到榆林城时,被卫所衙署拒绝接收导致险些无处容身,以至于屈居仓库当个书办……
有对比才有突出,有比较才知道好坏。不打压敌人,怎展示出学霸风采?不制造
批被踩对象,怎
当文化权威?不搞得别人追悔莫及,怎
让众人认识到社学学生身份
珍贵?
招完生就开始上课,方应物定下社学规矩是逢单日讲书作文,他毕竟还兼着巡抚幕僚,不可能天天上课。
授业以讲解四书为主,间或夹杂几句春秋。方大秀才水平高低不知,但在榆林城当老师也足够用
,或者说他
水平高低不重要,能领着社学学生明年进学当秀才就可以
。
方应物恍然,原来是这种事,这些年北边派人来朝贡不是稀奇事,双边关系主题就是入寇和朝贡,很奇怪状态。
但其中未尝没有可利用之机……方应物没有答话,转而问崔师爷:“崔先生有何高见?”
崔师爷抚须笑道:“方小
此外方应物还组建榆林城第
个文社,并告诉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是很时髦
行为,江浙那边早就开始风行
。
年轻人对于喝酒聚会当然是乐此不疲,但吟诗作词水平仍需要慢慢提高,急不得。
这段时间方应物时常感慨,真是张白纸好作画。若放在内地特别是江浙
代,怎
可能让他区区
个秀才如此为所欲为、近乎垄断性
把持住
读书行业上升渠道?
也只有在榆林这新设边镇地方才有此可能性,他
举
动都是有开创性
。第
个儒学,第
个社学,第
批生员,第
个文社……
后人若编纂榆林卫志或者延绥镇志之类志书时,谈到教育文化,少不得要把他浓墨重彩
笔,若有
句“本地养士自巡抚杨浩、生员方应物始”这也算名垂志书
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