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育方式,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方式来提高他们文字水平和对事物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曾国藩咸丰十年(1860)五月初六日日记:“阅《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未毕,二(二字乃洐文)及诸生呈缴功课,余教以‘诚勤廉明’
求财。”(21)他行军打仗,每至地必贴出告示,“询访英贤”,广为访察,称“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凡具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22)他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法求得。“曾国藩周围聚集大批各类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诚,罕有其匹。事实证明,其招揽与聚集人才办法是正确和有效。”(23)
所以李鸿章到来,他非常高兴。
第二步是观察。每有赴军营投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李鸿章到来之前,曾国藩先寄给他三百两以安其家。到来之后,曾国藩在近个月时间里,与他多次长谈,就是为进步观察解他,看看他在数年军旅生涯中有没有什长进。
要做到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段,是让他们直观解湘军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解前线近期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能力。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他份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自抚州进兵景德镇。五月十七日(公历6月17日)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
阁下此行,其着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悉心体察。(24)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见识。
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李鸿章是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25)因为身边正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26)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