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信中谈说:
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60)
后来虽然曾国藩创建湘军,在两湖接连取胜,左宗棠仍然看不起曾国藩。他在与胡林翼等朋友通信中提到曾国藩时经常说,“涤公方略本不甚长”(61),“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62),“于兵事终鲜悟处”(63)。
左宗棠看不起曾国藩,有个重要心理上原因。左宗棠自幼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天纵之才,以为自己肯定能早早科名发达,不料连年落第,因此对于那些高中科甲之人,下意识中直有股莫名敌意。在他后来家书中,经常能看到他对科名中人讥评之语,比如:“人生精力有限,尽用之科名之学,到旦大事当前,心神耗尽,胆气薄弱……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64)换句话说,在他看来,科举越成功人,能力往往就越差。
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很快做到侍郎。左宗棠才华横溢,却进身无门,只好充当幕僚。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地直戴着有色眼镜,千方百计放大曾国藩身上缺点和毛病,来验证自己“上天不公论”和“科举无用论”,为自己寻找个心理平衡。
除“科举情结”外,左宗棠内心还深藏着“瑜亮情结”。左宗棠平生以诸葛自命。“每与友人书,自署‘老亮’,以汉武侯自比。继又言:‘今亮或胜于古亮。’”(65)每提起曾氏,他心中总会涌起股难言怨气。原因只有个,那就是曾国藩在舞台当中占据本来应该属于他“主角”位置。曾国藩正是直接阻碍他成为“今亮”罪魁祸首。以主帅身份平定太平天国,这就是曾国藩对不起他左宗棠之处。
如谓不信,请看这样个故事。左宗棠晚年,曾经为幅叫《铜官感旧图》画作序。铜官就是曾国藩靖港之败后自投湘江之处,《铜官感旧图》画就是曾国藩当年z.sha之事。左宗棠序中有这样句:“公(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66)
这句话揭开左宗棠心底秘密。翻译成白话,这句话意思就是,曾国藩那次投水没死,当然是天下之幸。但是如果说他死,天下就没救,也不是那回事儿。
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左宗棠真恨不得曾氏死于当时,那,“荡平东南,诛巢馘让”应该就是他。他相信,如果这出大戏由他来导演,定会比曾国藩导得精彩许多。所以在平定太平天国战争中,他多次在与朋友通信中认为曾氏用兵呆滞,“非办贼之人”,以为曾氏之才不足以平定太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