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中生生活繁忙而枯燥,午饭时间是难得交流机会,这撮儿,那撮儿小团体分明。褚青来此代课消息迅速传开,他在学生群中名气不高,但好歹是个角儿,瞬间成最热话题。
十二堂课,平均每天堂。今天任务已经完成,转眼到下午,他仍然没有扯皮心思,只闷头整理明天教案。
汉语课应该教什?
除基本教材之外,更多是对中国文化认识,他本身学问不高,可谓绞尽脑汁。最后,只能剑走偏锋,把知识外延圈定在电影范畴。
不会讲诗歌,不会讲历史,不会讲民俗,但他会讲电影。
“艾莉,奥菲利亚,当然记得,你们很棒!”
“好好,先去上课吧,不要挤。”
他这边应着,不经意抬头,却见个男生悄静地从后门出去——那个蓝眼睛小托尼。
又过会,他总算赶走孩子们,才微微气喘地出教室,张手,手心全是细汗。萨拉早等在走廊里,笑道:“看起来非常不错,学生很喜欢你。”
“上课时候没觉得,现在却紧张得不行。”
意思,后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人。因此在中国古代,口称先生,便有向人学习意思,并且不分性别。”
话落,他又写行字: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君臣、父子、师徒,是中国最严苛三种伦理关系,们把老师地位看得很高,甚至有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法。而古人对老师定义,最广为流传阐述是:传道、授业、解惑。按字面理解,就是传授道德和事物规律,教习技能和社会知识,解开困顿和迷惑。所以呢……”
褚青看着大家,笑道:“你们可以叫英文称呼,MrChu;也可以叫汉语称呼,先生。”
……
褚青抚抚胸口,毫不夸张道:“你听见心跳吗?”
“哈!当初和你样,习惯就好。”
萨拉瞧瞧手表,又发出邀请:“午休快到,要不要去吃饭?”
“好啊!”
说着,两人回趟办公室,又跑到二楼食堂。学生在大厅,老师在小厅,互相隔开。
老实说,他讲课水准般,但有两个优点:新鲜,逻辑性。
再好老师,经过多年教材浸染,也会产生种固定套路。他是外行,没有套路,完全天马行空。
而且以他近乎病态般逻辑追求,又能将这种天马行空梳拢得很有条理。二者相加,就很有意思。
学生们听得忘记时间,直到下课铃响,才意识到四十五分钟已经过去。若在往日,他们早跑去准备下堂课,今儿却黏在教室里,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虽然只有十二堂课,但每天都会来学校,你们随时可以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