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众人尴尬。
“诸位,扔掉过去习惯,别特分猪肉!
你怕不给奖,明星就不来?放心,他们不敢不来。”
许非条条反驳:“票房高,艺术性好,怎选?评审团怎选就怎选!没有个奖可以让所有人
“对,有执委会和评委会,执委会不可参与评审,评审也不可评与自己相关作品。在讨论、投票过程中,要请公证人员公证,保留视频、文字资料,甚至可以公开直播等。
这是大概,细节还需完善,尤其是公正公开原则。”
“您决定设几个奖?”记者问。
“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剧本、男女配角、新人导演、新人演员九个,技术类暂且不设。”
“少点吧,比如部电影票房高,部电影艺术性好,那怎选?”
大陆也由业内人士和媒体组成,每家媒体可以出名评审,同样择出三个提名。
即内地、香港、台湾各有份提名名单,综合为首轮提名。
第二轮单独邀请评审团,投票得出获奖者。有至少两周审片期,非引进片怎办?以学术交流名义在北电、中戏放映。
最终获奖者只有个。
而第轮评审,隔几年换批,避免长期占岗。”
媒体,协会包括导演、编剧、演员、摄影、灯光、美术等等。
两轮评审不可重叠。
金像有点学奥斯卡,两级架构,协会成员居多。”
“金马奖则是三轮。
初选评审比如18人,负责挑选个大入围名单。
“对啊,而且没有观众票选。”
“有演员红,只是差点没拿奖,要不要搞个安慰性?比如最具人气男演员?”
“再搞个传媒奖,突出性质,比如百家传媒年度致敬电影人?”
“可以啊!”
许老师拍桌子,笑道:“这些还不够!最好再来个最具才华奖,最具实力奖,最佳全能奖,最佳飞跃奖,年度最受瞩目奖中奖!”
“为什是三个提名?”记者问。
“初期阶段,简便为宜。如果搞五个,审片量巨大,周期会拖长,以后可以增加。”
“假如是初选评委,看电影花钱?”
“选片期内,凭票报销。”
“主办方给报?”
复选还是这些人,但人数缩减,比如11人,选出各奖项具体提名。
终选在复选基础上,另加入终选评审团,比如6人,达到个单数人数,17人。
当然,金马奖以前由于评审团长期不变,屡遭抨击。这点们要避免。”
许非介绍完,道:“各有各优势,综合下。
准备分两轮,在港台发展自己初选评审,由他们进行港台首轮选片,择出每奖三个提名。有特殊情况,或少或多,可申请增减个名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