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军事地理方面,这份奏疏就提到:
徐城三面阻山,面临河,南引邳宿,北控兖济,西扼汴泗。
泻千里之势,以保障江淮险要之设旧矣。金陵恃徐为南北咽喉。且黄河自西而东,闸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东北而下。城阻河势,河阻城势,居然
重镇也。如近岁莲妖(白莲教匪徐弘儒)发难,环攻浃月而不得渡,以故河南江北得免于难。傥道镇远移,余孳窜伏,而无厄要以限之,无地方官督率居民以捍之,万
*宄不测乘旧城之虚而据其内,是又藉寇以窟而自失其天造地设之险也。
华北平原大半是在黄河与长江之间,中间被淮河分开。
黄河与淮河之间自古就有多条天然水道相连接,再加上人工运河,就成当年最四通八达
交通网。
淮河与长江之间虽然没有天然水道联通,但借助于代代
人工运河工程,也实现
联结。这就使得黄河、淮河、长江,共同构成
个紧密
战略要区。黄河与淮河
联系,在很长
段时间内,要远比淮河
畔,形势非常险要,远非后世较平衍地形可比,防御非常便利。
守城者可以凭借汴泗河道补给长期坚守,因山河之限,大兵团又很难在城外集结布阵,难以对城市造成威胁。
综观整个北方,特别是在黄、淮、海等水系不稳定区域内,大多数古城都因为天人因素——河道变化、战争和政治等原因——迁徙过城址。
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安阳、太原………无不如此。而徐州从不迁址,黄泥盖层又
层,城下有城,自西周至明代共十层。
小盆地地形是很重要因素。
徐州城外有汴水、泗水两条河流交汇南流。历史上,这两条河流即便是长期受到黄河侵夺,由于徐州周边山地限制,其河道也
直非常稳定,汴水自西来,泗水自北来,在徐州城东北角交汇南流。
这两条河流,既是护城河,也是具有全局性意义航道,使徐州更加易守难攻,更增加
徐州
航运价值。
元明时期途径徐州运河就是借道汴水和泗水河道
,简要来说,沿着泗水可以北上齐鲁,元代以后可直达幽燕京师;沿着汴水可以南下淮扬吴越,西进汴洛关陕,南北朝时期,围绕徐州展开
大会战就非常多,战略重要性可见
斑。
如果把古代徐州城抵挡住军事进攻次数和徐州城被攻克
次数比
比,易攻难守之说是靠不住
。
明朝时就有人专门提过《徐城不宜迁六议》,当时徐州刚被黄河淹没,官民集资迁城,被个给事中上
这道奏议叫停,奏议从河防、漕运、仓库、战守、民生、区划、成本等几个方面论述
徐州城维持原址
必要性,堪称是对徐州城形势
完美总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