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人,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情商太低,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屈原这话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bao尸于羽山荒郊野外。
这也正应《山海经》里:“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还是那句话,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样人。
孔子有政治目,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这恰好印证山海经里‘不待帝命’。
所以别什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评价,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毕竟洪水滔天。
没有领导上级们支持,没有各方面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套堵、梳并用理论,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立场,他是写出《天问》人,对于些玄奇、可疑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
那,看到这里,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
结合以上解读所有线索,已经明白鲧是怎死。
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人选,他怎可能全力支持呢?
关于鲧怎死,屈原在《离骚》里提及:‘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强固执,不听从。
直,这个不必翻译吧?意为不弯,引申为刚直。
就是直性子,认为怎做,就怎做。不要你以为,要以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