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就拿塘瀚村为例,这个村辖十个自然村。登记人口约三千人,土地面积约两千亩。也就是说大约户人家能分到两亩地。亩地能产多少作物呢?如果精耕细作,拿辣椒这种作物来说,可以年产三四千斤。折算成市价约三四千元。这就是农民全部年收入。还是在他们非常勤劳,收成也没受到天时影响,老天爷赏饭吃情况下。几千元维持生活,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基本不可能有什结余。”
光靠个人单打独斗种田,也摆脱不贫困。何况就算解决吃饭问题,其他,穿衣看病养孩子上学都需要用钱,钱从哪里来?这才是很多农民不得不去打工原因。
康学英对陶清风继续说:“而农民如果出门打工,有运气好,年底还可以带几千元回家。可是这也远远不能让他们富裕起来。有句话叫做‘|夜跨过温饱线,三十未进富裕门’。”
陶清风回想着剧本上,开始赵晖刚大学毕业时,也是不愿意回村。他在大城市找工作,但是要租房、要吃饭、要面对大城市种种消费诱|惑……半年下来,他只存千多元,深深意识到“这样不行”。
穷则思变,是剧本核心之。
是什。
忍又忍,才忍住。
不过严澹现在也还没有放弃这个念头,愿望还是要有,万哪天就实现呢?
和康学英这路调研,陶清风解到关于剧、关于农村更多情况:这部片子原型文本,是纪实文学书目《塘瀚之路》。这本书,是康学英个在广电新闻出版局朋友推荐给她看,看之后让她深有感触。这部片子筹拍,也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虽然这种支持更多体现在审核通道上,投资拉得并不是特别多。但也足够康学英筹起基本班底,满怀动力去做这部剧。
陶清风边跟着康学英,在村里田坎附近走动散心,他眼中所见,田地中作物斑杂,各家人种不样,有人田地种得齐整,有甚至荒芜。
陶清风这时候就恍然理解点大纲里对于“集
不过这路上,陶清风也思索着更多疑惑:“记得上世纪走市场经济,集体合作社模式是已经被淘汰。不吃大锅饭,个体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今非昔比。”康学英淡淡道:“这样子来解释吧,没有人捆住农民手脚。农民很多选择是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在村里。他们确去拼搏奋斗,但有没有靠打工富裕起来呢?”
陶清风诚实道:“并不太清楚这后面数字。”
康学英反问:“那你清不清楚,为什农民要选择进城打工?”
陶清风沉吟道:“想是因为,即便打工很辛苦,但是收入还是比种地要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