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何如?”
“荆七,骑马人是谁,你看清楚吗?”
“好像是李观察和他弟弟昭庆,可能是从西山打猎回来。”刚才那两人骑术,也引起王荆七注意,他直目送着他们进城。
“噢!”曾国藩轻轻地应着。是,前天李昭庆来安庆,李鸿章还带着他来请安哩!李鸿章四兄弟:瀚章、鸿章、鹤章、昭庆,个个既秉书香门第文雅秀美,又兼淮北民众强悍劲气,昭庆说他和三哥鹤章,在庐州招募千多乡勇,护卫桑梓,大大小小也打过三四十次仗,手下也有批能干人。
说话间,少年峥嵘之色时露,曾国藩很是欣赏。个念头在心里悄悄泛起:派李鸿章去上海如何?但眼下他无兵卒,能在短期内组建起支军队吗?
曾国藩回到衙门,将这个想法与赵烈文商量。赵烈文完全同意。并说出两个更为重要理由来:是曾家门第太盛,军权太大,要谨防谤讟,预留后路。趁着现在兴旺时期,让李鸿章出来建支淮军,名为另立门户,实为家。万今后曾家有不测,湘军有不测,只要李鸿章在,淮军在,大局则不会破裂。二是河南、皖北捻军势力很大,江宁克复后,主要敌人便是它。仗打得久,军营习气必然滋生,且湘军不服北方水土,今后平捻,还得靠由皖北招募淮军。赵烈文这两个理由说出,曾国藩不由得心悦诚服地钦佩,为自己身边有如此远见卓识人才而高兴。尽管作为自己传人,李鸿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权衡利弊,只有他最为合适。
曾国藩不再犹豫,他要为目前救上海之危,更要为以后百年大计,把李鸿章全力扶植起来。
听说要由自己去招募淮军,援救上海,李鸿章比当年中进士点翰林还要兴奋。他十分懂得乱世年头,有枪便是草头王道理。上海个月光厘捐就是六十万,拿出半来,就可以养五万精兵;手中有五万精兵,谁还奈何得!
李鸿章兴冲冲地将招五万淮军计划向曾国藩禀报时,却遭到当头盆冷水:“少荃,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这条古训你都忘记?”曾国藩严肃地说:“次招募五万,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必然正经人少,无赖之徒多。你看长毛,动辄十万二十万,有时甚至号称百万,其实都是乌合之众,稍遇挫,便四散逃走。这样兵,再多有什用!徒糜费粮饷罢。你这次回庐州募勇,定要以和罗山先生过去招募湘勇办法,募那些有根有底、朴实勤苦种田人,油滑市井游民,纵然聪明伶俐也不可要。”
“恩师指教是。”李鸿章忙点头不迭,“那先招两万。”
“两万也多。”曾国藩摇摇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