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贾,擢升上卿,兼副行人署同领举国邦交。(臣斯察:姚贾者,大梁监门子也,贫贱布衣而不失其志,敏行锐辞而不失其厚,入秦跌宕而不渎其职,更兼精通秦法,后堪大任矣!)
“小高子,请
阳复命,堪堪不过半月,可谓战国割地之最利落次。之后又有消息传来:老魏王魏增病不起奄奄息,已经不能理事。
自此,秦王怒气稍减,政事方得入常,李斯方得入静。
邦国人事,历来是最大题目,也是最难题目。最大者,牵发而全身动也。最难者,利害相关人人瞩目也。尽管秦国法政清明,个中利害冲突也不能说全然不须顾忌。李斯来自楚国,又有早年官场之阅历,自然更是审慎在心。秦王首肯人事开年,却也没有明定从何方用人开之?之所以没有申明,秦王实际上便是默认李斯路径。毕竟,李斯有此主张,不可能心下没有大体谋划。虽则如此,李斯还是没有草率从事。尉缭事大体安宁,他便立即在各大官署间开始奔走,备细查勘官吏缺额与可能人选来路,尤其对王绾丞相府大吏余缺询问最细。如此之后,李斯开始草书,嬴政始终没有过问。
这日,嬴政进书房坐进书案,立即挑开赵高已经摆在案头铜匣泥封。拿出看,竟是三卷,嬴政不禁有些惊讶。人事王书难则难矣,行文却最是简便,何等人事当得三卷之长?及至卷卷摊开,嬴政这才长吁声:“李斯胆识兼具而不失缜密,大才也!”
第卷,是李斯对春令意图说明,很是简洁:“臣遍察秦国官署,裁汰高年老吏之后各式吏员缺额虽大,然终非新政之要害,可在秦国郡县与入秦山东士子中专行招募少壮,考校而后任事;但有三年磨炼,官吏新局可成矣!唯其如此,臣以为秦国人事之要,仍在庙堂大臣之完备。是以,臣所拟春令,以新近之三才为要,王自定夺。”
第三卷是个附件,备细罗列各官署吏员缺额。
第二卷,才是李斯拟定春令定件,样式很是新鲜,嬴政看得颇有兴致:
秦王春令
大秦王书曰:兴国之本,尽在人才荟萃。大政之要,首在用人任事。尉缭顿弱姚贾三人,各以际遇先后入秦,各负过人之才,本王量才而取,任事如左:尉缭,拜任国尉。(臣斯察:尉缭者,三世兵家之后也,入秦辄疑,继对王推崇有加,将四代所成兵书献国,身遭胁迫而终思报秦,其赤忠之心足见矣!今其疗毒后虽见迟滞,然大智毕竟清醒,臣以为仍当大用,以为山东士人入秦之楷模也!)
顿弱,职任上大夫兼领行人署,执邦交事。(臣斯察:顿弱谙熟列国,辩才无双,堪领邦交以周旋山东。邦交须重臣,故以顿弱为高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