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虽比长栋还小,但举止谈吐,磊落光明,见到高位之人并不露怯,来到富贵之乡也无愤慨或艳羡等情绪,只带着种朗然欣赏态度去愉快赏鉴,不卑不亢,颇有古君子之风。
到现在,明兰才明白常嬷嬷为何这般行事。
如果常年将来要科举入仕,那他就不能在身份上有硬伤,否则容易在官场上遭人攻击,他祖母可以做过奶娘,但不能入奴籍,或许,当年常嬷嬷就是这样为自己独子考虑。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常嬷嬷见明兰始终低头不语,便试探道:“夫人是书香门第出来,听说夫人兄弟们学问都极好……”明兰抬起头来,微笑道:“书香门第谈不上,但家父诚然看重学问,
这才是真正诚实。”少年声音还带着童音,但态度朗朗,言之有物。
明兰挑挑眉,不做评价,还问:“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何出?”
常年笑笑,露出两颗讨喜小虎牙,朗声道:“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段出自《道德经》。”
然后不等明兰再次发问,常年就解释起来:“将德行扩至自身,自家,自乡,自邦乃至天下,道德就能无限延伸;而用自己来观察别人,用自家来观察别家,用自己国家观察别国家,那天下事,就可尽知。”
这次明兰笑,心里暗暗吃惊。
打个简单比方,在科举考试范围中,四书五经就好比是必修课,这之外种种典籍,如《道德经》之类,属于选修课,没想到他个小小少年,只在乡野学习,学识竟如此扎实。明兰记得当初她学这段文章时,注释内容抄足满页,而这个男孩只用寥寥数语就概括,释文简介,语出明朗,很不简单。
明兰转头深深看眼常嬷嬷,她眼中那种明确赞赏和微惊让常嬷嬷十分舒服,骄傲自豪看着孙子,脸上都是幸福光彩。
“年哥儿如今在何处上学?”明兰问。
常嬷嬷叹口气:“原先在老家时,跟着位乡下老秀才读几天书,后来京城,咱们人生地不熟,便在乡下位先生私塾里学着,不过,年哥儿大多时候都是自己读书。”从他们祖孙俩表情来看,这位刘先生显然不很让人满意。
明兰低头沉思起来,读书这种事果然有天分之差,不是她灭自家威风,盛家读书氛围可说是极好,不但全家男人都有功名,老爹还整日在后头挥鞭子吆喝,但凭良心说,长栋学不如眼前这个常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