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那天,孙承宗得知
自己
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为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
个公认
潜规则。
但请特别
大同,在长达五年时间里,孙承宗看到
战争,理解
战争,懂得
战争,并最终掌握
战争。他
掌握,来自他
天赋、理论以及每
次感悟。
辽东,大他三岁努尔哈赤正在讨伐女真哈达部
路上,此时
他,已经是
位精通战争
将领,他
精通,来自于砍杀、冲锋以及每
次拼死
冒险。
两个天赋异禀人,以他们各自不同
方式,进入
战争这个神秘
领域,并获知
其中
奥秘。
二十年后,他们将相遇,以实践来检验他们天才与成绩。
【相遇】
大同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上阵杀敌。然而
件事情
发生却足以证实,他已经懂得
战争。
在明代,当兵是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拿工资,拿不到工资,自然要闹。
般人闹,无非是堵马路,喊几句,当兵
闹,就不同
,手里有家伙,要闹就往死里闹,专用名词叫做“哗变”。
这种事,谁遇上谁倒霉,大同巡抚运气不好,偏赶上。有
次工资发得迟
点,当兵
不干,加上有人挑拨,于是大兵们二话不说,操刀就奔他家去
。
巡抚大人慌得不行,里外堵得严严实实,门都出不去,想来想去没办法,寻死心都有
。
关键时刻,他家庭教师孙承宗先生出马
。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向他雇主告别,踏上
前往京城
道路。他
目标,是科举。这
年,他四十二岁。
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师、优秀教师、举人、军事观察员,目睹战争
破坏、聆听无奈
哀嚎、体会无助
痛苦,孙承宗最终确定
自己
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地考次。
这认真,就有点过
。
孙老师倒也没说啥,看着面前怒气冲冲,刀光闪闪壮丽景象,他只是平静地说:
“饷银非常充足,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如有冒领者,格杀勿论。”
士兵哄而散。
把复杂问题弄简单,是
个优秀将领
基本素质。
孙承宗镇定、从容、无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最合适
方法,处理最纷乱
局势,应对最凶恶
敌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