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
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
韦小宝
许多秘密行动。
故事有点夸张。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
明朝东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并没有私人特务。
直到清亡,始终没有特务系统。雍正
“血滴子”只是小说家言,并非事实。但康熙对于臣子
动静,地方上
民情,还是十分关心
,这是统治者所必须知道
情报。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
“密折奏事”
制度。原来
制度是朝廷有
个“通政使”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
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露机密,所以命令特别亲信
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折
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
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复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后来这奏折制度范围扩大。并不限亲信臣子才可密奏,
般地方督府、京中大员都可用折子向皇帝直接奏事。到
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中级*员)每天
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
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
没有事可说。这种方式扩大
皇帝
权力,同时使得各级*员不敢欺骗隐瞒。
从康熙朝奏折中看来,奏折
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员
清贪。可见康熙最关心
是百姓
经济生活,以及治民
*员是否贪污。当然,各地
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
。
康熙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从批示之中,可以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王鸿绪奏折
王鸿绪比康熙大九岁,江苏华亭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大官,是康熙十分亲信臣子。他呈给康熙
奏折上,只写“密奏。臣王鸿绪谨奏”字样,不写官衔,所有公式套语完全不用。他在京城做官,所密奏
大都是*员
情况。
康熙派遣亲信探听消息,起初所派都是大臣,人数极为有限,并
再叮嘱不可让人知道。他在给王鸿绪
亲笔上谕中说:
“京中地可闻之事,卿密书奏折,与请安封内奏闻,不可令人知道。倘有泻(泄)漏,甚有关系,小心,小心。”“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尔细细打听,凡有这等事,亲手蜜蜜(密密)写来奏闻。此事再不可令人知道。有人知道,尔即不便矣。”(苏州女子以美丽出名,大概有人乘着康熙南巡机会,想选美进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